61亿港元,蒙牛“卖”给了中粮。
曾经在我国乳业界驰骋了10年的牛根生,也正式交出了自己执掌的内蒙古蒙牛教鞭,转任蒙牛乳业董事会主席,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接替牛根生出任了内蒙古蒙牛董事长,标志着被中粮收购的蒙牛正式进入中粮系。
虽然同汇源与可口可乐“联姻”时高达179亿港元的“聘礼”相比,宁高宁给牛根生的“聘礼”,还不及同为世界500强的可口可乐公司公司的一个零头,但不同的是,“聘礼”虽多,朱新礼却没能把汇源“嫁”出去,而比他晚7年创业的牛根生,却是成功“嫁入”豪门。
同样是自主创业的民营企业,同样是被很多消费者看作是民族品牌,无论是汇源与可口可乐的“分手”,还是蒙牛与中粮的“联姻”,都引起了社会的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的背后,是对于自主品牌尤其是我国民营企业创建的自主品牌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
有牛好产粮 有粮牛更牛
10年前,当牛根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这个有着“中国乳都”之称的塞外青城创办蒙牛时,他或许不会料到蒙牛会有今天如此之高的品牌价值。
“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如同《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这句经典台词所言,创办之初的蒙牛面临的是“三无状态”——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在这样的“开头”面前,牛根生是很难猜中蒙牛的“结局”的,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带领蒙牛不断前进。于是,我们看到了蒙牛329%的年平均发展速度、229%的年平均增长率这样的惊人发展速度和10年后综合实力排名国内乳制品企业次席的骄人成绩。
这一切,都为蒙牛提升自己品牌价值提供了基石。于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宣布,联手厚朴基金以港币每股17.6元的价格投资61亿港币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
中粮方面表示,这笔迄今中国食品行业最大宗交易,一方面使得中粮集团能够以高起点进军乳品行业,更有利于发挥其全产业链食品企业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表明投资者对于中国乳品行业高速发展、尤其是蒙牛这样的龙头企业前景的坚定信心。
牛根生也认为,中粮与蒙牛在为公众提供健康、营养的优质食品诉求上保持着高度一致。中粮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客户网络、成熟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等资源和经验,尤其是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战略思维,有助于夯实蒙牛食品安全和全球化战略的基础。
看得出来,对这一次的“嫁娶”,中粮和蒙牛双方都非常满意。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粮蒙牛的“联姻”,一下子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这种激烈反应的背后,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对于“国进民退”的担忧和对民营企业自主品牌发展的思虑。
品牌不能当儿养当猪卖
按照学理的解释,所谓自主品牌,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它有3个主要衡量因素:市场保有量、生产研发的历史及其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国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其中一些迅速成长的民营企业,也在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方面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在产量上赢得了世界第一,如服装、玩具、家具、家电等,但也出现了一个极不协调的现象,就是缺乏自主品牌。目前,我国品牌商品所创造的总值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0%,出口产品有中国自主品牌的不到10%。
在西方,品牌被人们称为经济的“原子弹”,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甚至是暴利的投资。耐克委托他人加工一双鞋只需几十元,贴上耐克的标签立即身价数百元;国内市场上,100多元一条的牛仔裤已经不错了,但若贴上“李维斯”的品牌,同样的质量标价三四百元;杭州的丝绸服装在国外颇有市场,如用自己的商标,每件价格仅20多美元,国外公司转手贴上自己的品牌,售价达200美元以上。
原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说,我们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换来一架空中客车飞机,为什么?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全世界大部分工业品都在中国制造,但绝大部分的利润为跨国财团所赚取,中国企业只得到一点点加工费。
正是由于OEM(贴牌加工)带来的利润薄、附加值低,于是国人对于自主品牌创建的热情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一些有着先见之明的民营企业家,在企业创建之初就走上了自主品牌发展之路,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问题是,这些品牌在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很多都没能逃脱被豪门收编的命运。
去年9月3日,当可口可乐宣布以约179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时,再次在国内引发了民族品牌的大讨论,因为在此之前,美加净、中华牙膏、活力28、南孚电池、乐百氏、小护士、苏泊尔、大宝等一大批民族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都迅速走向了没落。
面对公众的质疑,汇源创始人朱新礼认为,品牌不应该有国界,企业应该当儿养当猪卖。
应该说,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企业的并购和品牌的“买卖”,都是非常正常的市场行为。可一个正常的市场行为,为何能引来如此多的非议和关注呢?这一方面与国人对自主品牌的感情有关,毕竟我国在自主品牌建设方面与世界强国差距明显,好不容易有一个自主品牌建立起来了最后却被别人拿走了,心里当然不舒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自主品牌尤其是民营自主品牌的发展困境有关。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营经济大多数进入的都是消费品领域,这是个竞争激烈的领域,也是“中国制造”扬名立万的领域,更是一个品牌为王赢家通吃的领域。
在这样的领域,如果简单的任由企业家将品牌当儿养当猪卖,并不是一件好事。
敢“卖”更要敢“买”
汇源想卖,没成功!蒙牛卖了,价钱还不错!
尽管二者最终结果不同,但实质一样。巧合的是,在央视一档非常受欢迎的创业节目《赢在中国》里,朱新礼和牛根生都是评委,作为创业成功的典型指点江山。没想到,对于自己一手创建的品牌,两人的处理方式也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种求同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民营自主品牌到底该如何发展?
建业阶段,众多发达国家的品牌政策或许值得我们借鉴。如就保护本土品牌而言,美国对内有《购买美国产品法》,对外有著名的“301条款”。前者规定,美国联邦政府机构除特殊情况外,必须购买本国产品,工程和相关服务也必须由国内供应商提供。按照“301条款”,美国可以对任何“损害了美国商业利益”的国家进行贸易制裁,从而为美国本土品牌提供最优厚的庇护。
守业和传业阶段,敢“卖”更要敢“买”。无论是蒙牛式的“红顶”攻略,还是汇源式的高价“卖猪”,带来的都是一个品牌的前途未卜。虽然蒙牛开创了“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战略合作”的新型合作模式,从感情上能更令国人接受。但民营自主品牌要想真正成为百年老店,除了敢于当儿养当猪卖,还要敢于当儿养娶媳妇,引来别家的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