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结果,历经6年,投入资金910亿元,我国“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整体水质依然较差(11月11日《人民日报》)。相关的新闻是,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环境状况调查报告:珠三角9个城市的受访者中,有近1/4的人不以自来水为饮用水源(11月11日《广州日报》)。
有网友跟帖:投入近千亿,都可以把污水制成五粮液了,为什么“三河三湖”整体水质依然“较差”?粉丝、火腿等靠不住,我们可以不吃;牛奶靠不住,也可以不喝。可如果连最基本的自来水都不能让人相信,我们还能喝什么?这个近乎黑色幽默的事实,不能不让人想起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符传君“经济越发达水越黑”的“实话实说”。一项对1995—2004年我国西部人均GDP与废水排放量的分析显示: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每增加1%,污水排放量增加0.582%,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的恶化相生相伴。按此逻辑,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可想见那里的水污染了……珠三角9城市1/4的人不敢喝自来水,近千亿治污投入打水漂,两者的叠加,带给公众的将是怎样的担忧?如何才能走出这种担忧?还是老生常谈,比如,改变唯GDP至上的功利发展误区;走出“边污染,边治理”的窠臼;要治污,先治人,这点尤其关键。据报道,近千亿治污资金变成“唐僧肉”,5亿多的防治资金被挪用、虚报多领,36亿多的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被挪用和截留———这样的吏治下,即使投入再多资金,治污也是事倍功半。
如何革新目前低效的治污体制,防止权力对治污资金的侵蚀,保证百分百用到治污上,已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