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西关风情的环境中品尝地道小吃,让人更能感受西关传统风味。(图/Micheal)
文/记者梁旭华
为了打造城市美食名片,各地最近纷纷制订小吃标准,北京包含300多种小吃的《民间传统小吃》行业标准已经完成初稿,对于计量单位精确到了“克”;而广州则推出了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西关风情小吃店特色服务规范》,预计在二审后于今年内实施。广州的“规范”要求小吃店面装饰布局要突出西关风情,甚至得请广州人来当服务员。无可否认,这些标准确实有助于地方小吃的规范化发展,但也引致大家议论纷纷:经历百年时间而自发形成的地方小吃,最吸引人的是个性口味及自发性,真有标准化的必要吗?这样做,究竟是否会导致小吃最终变成了连锁店一般——百店一味的状况?
“标准”议论一
规范环境服务质量:
有助引导小吃
更原汁原味
在《西关风情小吃店特色服务规范》里面提出,只要店内销售的产品六成以上是西关风情小吃,同时具有弘扬传播西关传统饮食习俗文化性质的综合性店面,装饰布局就要突出西关风情,比如采用砖木结构、青砖石脚、花岗石装嵌及厅园结合布局。使用云石、红木台椅等特色桌椅、餐具,窗户宜用满洲窗装饰等等。
对此,老西关美食城负责人伍先生表示:“其实服务规范里面的要求,对于西关小吃的规范化发展来说是好事。”因为这样一来,大家在享受西关小吃的时候,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关文化;二来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三是对西关小吃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
那么如果按照标准来装修,成本会怎样呢?伍先生表示:“对于像我们这些有一定规模的餐厅来说不难做到,因为那些装饰配件价格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好比红木家私,有贵到十万一张的,也有便宜到一千几百一张的。”那么如果按照标准来装修一家面积30到50平方米的小吃店,最便宜可以去到什么程度呢?伍先生就表示:“像我之前在光复路装修一家濑粉店,面积几十平方米,红木家私青砖墙花窗趟栊门等等一应齐全,大概花了30万元左右。”不过,这些规定都是非强制性,所以各店家大可以因地制宜,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西关元素,而非全盘照抄。而一些来用餐的客人则表示,在这样的氛围下吃西关小吃,很有感觉,令人觉得甚有“回到旧时”的感觉。
“标准”议论二
规范食物外形、分量:
会扼杀小吃的个性和有碍创新
相对于仅仅对环境和服务作规定的《西关风情小吃店特色服务规范》而言,新近出炉的《民间传统小吃》行业标准初稿就更为详尽地规范了300种北京小吃从外形到做法的标准——像烧饼,必须直径6厘米、厚1厘米,用刀切开后层数不少于30层——并且准备对全国各地的小吃都制定此类标准。虽然此种标准并非强制标准,但是就有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规范小吃的外形和做法都是好的,可以令到小吃在流传过程中不至于走样,但是对于做法是否应精确到克的程度这个问题就有所保留了。
地方小吃都是自发在长时间内形成的个性化食品。即使是同一种小吃,也会有不同的配方,这也是小吃百味齐放各有拥趸,可以流传百年的原因之一。若是精确到如快餐一般,那么就会失去了小吃各自的个性,从长远来说,反而是扼杀了它们的发展空间。像有云吞面店东主表示,云吞面分全蛋面、半蛋面、碱水面三种,每种的和面时间、兑粉分量甚至是煮面时间,都要根据制作当天的气温和湿度而定,怎么能以一个标准硬性规定,还是说配方不符合标准要求,就不是云吞面了?再者,同样是云吞面也分机制和竹升人手压两种,如果是后者那么就很难做到根根面条完全一致了。而伍先生就表示,如果对于小吃的规定太细致,那么对于小吃的连锁化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小吃的个性化发展则不利。千吃一面的话,那么各家的配方也就会失传。标准再多,也只是求同存异,不应扼杀个性与创新。当然,企业标准除外。
行业声音
传承地方小吃需要各方扶持
其实,在小吃的环境服务标准之外,我们更应留意到的一件事,就是究竟如何来扶持本地小吃的发展?广州地区饮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有55年餐饮业经验的胡学铭老师就表示:“西关小吃要得到真正的发展,首先在品种上要大力发掘保护西关小吃的原有品种,像西关妈姐私房菜其实也可以包括在里面。其次要规范化服务,此外,还有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关于政府扶持这一块,胡老师就表示,主要包括了以下三方面,一是希望政府可以对现有的西关小吃聚集地给予实际支持,像荔湾湖公园旁边的美食一条街,有关部门可以把街上的餐厅整合起来,做整体包装推广,而不是由它们自生自灭。二是希望能够在租金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因为现在广州的餐饮业已进入了微利时期,尤其是小吃类,多是本小利微的,更需要扶持。三是在基础方面,不妨减免税收和降低水电费用。“餐饮业的水电费现在是民用电的两倍,这对利润较低的小吃来说,负担会比较重。另外,是否可以借鉴上海的做法,把餐饮企业的税收从原先的5个点减到3个点。”胡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