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乳品质量安全为主线,乳业发展蓝皮书欲揭示行业战略问题,中国社科院乳业发展报告课题开题。
12月6日,由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召集的“中国乳业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课题开题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工信部、卫生监督中心等部委代表、着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原所长吕政、工经所副所长李维民、中国奶业协会顾问王怀宝、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蒋建平、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等专家及三元、蒙牛、伊利、多美滋、惠氏、恒天然、华诚睿光、澳大利亚农牧等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由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牵头组成的课题组将首次从社会科学视角和经济学出发,对乳业面临的深层问题进行剖析,寻找和回答政府管理部门、行业运行机制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将根据研究成果撰写发布一部乳业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与会政府部门官员、经济学者、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对课题的研究方向、方法作了充分研讨,建议以三聚氰胺事件为切入点,以乳品质量安全为核心,从利益模式、管理机制、资源利用规划和产品配置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感等几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构建协调利益模式
与会代表提出,乳业的超高速发展导致了养殖业与加工业的不匹配及利益模式的不协调。王怀宝介绍说,我国奶业近10年超常规高速发展,在世界上前所未有,每年增长30%左右,内蒙古更是达到40%.从1949年的12万头奶牛、20万吨奶起步,已经发展到1300万头奶牛、3650吨奶的规模,增长均超过100倍。
吕政教授等专家提出,我国原奶80%来自于散户,仅养殖一两只到十几只奶牛的农户很多,奶源分散、规模小、标准化欠缺,难以适应集约化乳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在澳大利亚、美国、西欧等奶业发达的地区,往往牧场规模大,平均养殖几百上千只奶牛,组织化程度高,往往形成合作社或协会,并且很多形成农工商利益共同体,即牧场主就是乳品企业的股东,这为安全、优质的奶源提供了保障。
我国的奶业产业链往往是公司+农户或公司+奶站+农户的订单模式,彼此利益关系是割裂的,往往一方主导定价权,容易造成争夺奶源时买方压价、卖方掺假等问题,最终影响产品安全和质量。蒋建平教授提出,我国奶业目前的价值链是失衡的,农、工、商的利益构成比例为1:3:6,需要调整。与会代表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奶农组织化、产业化,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要结合实际,不应一刀切。伊利集团的代表发言说,欧洲的一些地区,小规模农场也很多,也并没有形成与加工业的利益共同体,但组织管理有效,产品质量同样很好。三元集团的代表提出,奶源建设不是单一模式,应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负责育种、饲料、防疫、质量检测等技术服务,服务于供求双方,也使供求的利益获得制衡。
■合理规划利用资源
王怀宝表示,虽然十年来乳品增长了数倍,但从人均占有量看,我国还是贫奶国家,2008年达到27.5公斤,离2008年世界平均水平103公斤还有较大差距。
工信部、卫生监督中心的代表均表示,如何解决乳品消费增长和资源不足的矛盾,在乳品消费恢复后,未来几年是否还会高速增长,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是否要鼓励加大发展国内奶牛养殖,值得深入思考。
那达木德介绍说,在我国,除了呼伦贝尔、锡林格勒草原有放牧外,均以舍饲为主,饲料主要是玉米、豆粕和青储苜蓿。舍饲奶牛获得的奶品品质(如蛋白含量、口感浓度、香气)与草场丰富的放牧奶源国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品品质比有天然的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奶源问题,一头牛得配置3亩地,2亩种牧草,1亩种用于青储的饲料。
因此,对发展奶源地业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认为应分析区域优势,重点发展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的奶源经济,将鼓励政策重点投给这三大奶源地,放弃南方不适宜区域的奶源建设;有的观点认为,中国牧业资源不足,应加大进口奶源配置;有的观点认为,中国应向日本学习,提高关税,发展本地奶业,保护本地奶农利益;还有的观点认为,中国的膳食结构变化导致中国可以部分转化猪-粮经济为牛-草经济,增加奶业投入。来自华诚睿光等企业代表表示,一些区域结合当地优势在建设本地特色奶源,如陕西发展奶山羊,广东发展牛水牛等。对此,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永建教授表示,课题组将展开深入研究,为奶源的合理布局提供战略思路。
■科学分析产品结构布局
卫生部监督中心的专家提出,应统一乳业对发展鲜奶、奶粉、进口乳粉结构布局的认识,避免概念战和恶性竞争。应研究获得科学的数据,指导行业发展,如果明确了奶源不足,需要进口奶粉补偿和发展复原乳,就不应引导消费“纯鲜”奶;如果奶源足够,要排斥廉价进口乳粉的冲击,则应标注“鲜”奶,以发展鲜牛奶为重点。
三元、伊利企业的代表也提出,应建立科学的进口奶粉配额补偿机制,避免进口少了、奶源不足时掺水掺假,进口奶粉多了又冲击国内奶价。由于产业供求不明朗,缺少指引,我国乳业已多次陷入争抢奶源、掺假、出现质量问题、滞销、杀牛、奶量下降的恶性循环。美国政府就建有奶粉储备计划,当液态奶产量太低时,就会动用奶粉储备,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影响奶农的积极性。
多美滋和惠氏的代表认为应加强行业翔实分析。例如婴儿奶粉市场近年来增长率都在5%以下,而目前公布的数字将其高估,导致盲目扩产或投资过热,未来肯定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对行业发展不利。
■加强责任机制威慑力
与会专家提出,诚信体系建设是乳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准入和退出机制上欠缺力度。在欧洲很多国家,奶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养奶牛是需要领取执照的,只有获得技术资格的人才可以从事该职业。而且有严格的“黑名单”机制,在比利时,如果收奶中发现一次违规或不合格产品,该农户就会被列入黑名单,如果在一定周期内出现第二次,执照就会被吊销,终生不能再从事奶牛养殖。
质检总局、工信部等部门人士均表示,将积极支持并参与课题研究,并希望更多课题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纳,转化为政策落实到产业。他们也指出,我国的乳品质量标准与国际相比并不欠缺,检测项比国外多几十项,检测频度高几十倍,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曾采取“驻厂员”制度,可谓人盯人防守,目前乳业又领先实现了在线监测。但要实现乳业安全,对源头的监管体制仍需健全,执行力和威慑力仍需加强,另一方面要鼓励行业诚信自律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