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向市民发出了2010年第一份消费警示,部分海蜇产品被发现铝残留量超标,提醒市民谨慎食用。(1月2日《新京报》)
海蜇产品是市民喜爱的海产品之一,也是众多饭店的一道主打凉菜。用海蜇做出的凉菜,清爽、可口,很多人喜欢食用。平日里,亲戚朋友聚会到饭馆吃饭,一般都会点一
道海蜇凉菜,在节假日,市民也喜欢到超市或海产品市场买现成的海蜇,回家加工成凉菜。这说明,海蜇的市场消费很大。
其实,人们购买到的海蜇,并非从海里直接打捞出来的,而都是经过加工的。海蜇加工是一道“技术活”,在加工时都要用硫酸铝钾(铵),也就是俗称的明矾。它在海蜇加工中一般作为脱水剂,可按需要适量使用,但其铝的残留量必须符合标准规定限量。
然而,海蜇产品中铝残留量究竟是否超标,是否符合规定限量,市民是不知晓的。在很多市民看来,在市场上卖的海蜇,就都该没多大问题。但事实上,为了保证加工的海蜇光亮、色白、个大,很多海蜇在加工时用了过量的明矾,导致铝残留量超标。铝摄入量过多,对人体的脑、心、肝、肾的功能和免疫功能都有损害。
新年第一天,北京市食品办就发出第一份消费警示,这虽是善意的提示,可也搅了市民们吃海蜇的“食欲”。比如,如何鉴定市场上销售的海蜇是否铝超标?虽然用肉眼观察、鼻子嗅闻,以及食用前用清水多次冲洗、充分浸泡,都是较好的方法,但是,靠市民个人去防范“问题海蜇”,终归不是办法。
此外,到餐馆就餐,此时海蜇产品已经加工成口感不错的凉菜,又如何鉴定是否铝超标?餐馆经营者会不会按照食品办提供的方法,认真鉴定海蜇是否铝超标等?对市场上的“问题海蜇”,市民当然需要谨慎食用,但关键还在于别让“问题海蜇”流入市场,保证市场上销售的海蜇都符合规定标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