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已经快习惯了隔三差五地看见“问题饮料”的出现。有如矿难之于大小煤窑,“问题饮料”已经成为饮料行业挥之不去的阴霾。
近日,北京接连发生喝雪碧汞中毒事件,从而将可口可乐公司推向风口浪尖。可口可乐矢口否认汞在生产环节进入的可能性,并推断是产品出厂后进入流通环节时人为恶意添加。然而,市场上已是人心惶惶,可口可乐“开年第一瓶你与谁分享”的温情广告恐怕要打水漂。
似曾相识。就在不久前,农夫山泉和统一也被“砒霜”所击倒。尽管相关公司强硬回应系遭陷害,但经济和声誉损失已无可挽回。再往前,农夫山泉还贡献了“水质门”事件,同样是企业焦头烂额,同样是不了了之。我们不为出现了这么多“问题饮料”而难过,我们的难过只在于每一次“问题饮料”的出现不是带来行业的净化和害群之马的出局,而是成为一场相互攻讦的闹剧。“阴谋论”、“陷害说”每每成为事件的关键词,真相反而被看淡了,整个饮料行业却在“揭黑”中越抹越黑。面对此种景象,公众也只好在屡屡的不明不白中将疑心层层加码。
这里面难免不会有“恶意竞争”的痕迹存在。在国内饮料行业这个经济学最为推崇的充分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之间除了比拼“硬实力”和“软实力”,也越来越热衷于比拼“厚黑实力”,想着如何将竞争对手的瑕疵变成污点。于是乎,今天你瓶里有砷,明天他罐里有汞,你方“黑”罢我登场,问题饮料复问题饮料,落得一地鸡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饮料行业目前的市场困局或多或少是三聚氰胺的余毒所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让公众对疑似的问题饮料抱定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但凡企业有了一点负面消息,公众的反应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是当前饮料企业所必须面对的消费者心理环境,但问题是,企业应该想着怎么共同努力去扭转,而不是利用这种心理去“黑”竞争对手,因为盘外招盛行,饮料企业是不会从整个行业的危机中获益的。
市场信心的恢复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将其打入谷底却很容易。个别饮料企业如果只是图一己私利而把市场搅浑,这样敏感脆弱的市场环境也将长远地对其形成内伤。同样,市场信心的恢复也绝不是靠捂盖子就能实现的,此前上海熊猫奶粉三聚氰胺超标拖延数月秘而不宣,只会让公众的信心更加动摇。
于是,政府的作为在这个时候尤为重要,如果不能以“赏善罚恶”来疏导饮料市场的乱象,这样的恶意竞争或许会愈演愈烈。恶意竞争不仅累及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视社会公众利益于儿戏,必须要有政府这只“强有力的手”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