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中药从手工加工到工业化生产,都必须首先解决原料供应的规模化瓶颈。如今,东阿阿胶正在经受着来自原料的内外双重考验。
驴皮难觅
最近,东阿阿胶总经理秦玉峰遇到了两个棘手的难题:一是作为阿胶原料的驴皮短缺,导致不得不一再提高阿胶价格;二是央视曝光了个别企业以牛皮、马皮,甚至皮革下脚料等冒充驴皮制作阿胶的惊人内幕。在这场行业地震中,行业老大东阿阿胶首当其冲。
两个难题均来自原料方面。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传统农畜工用的毛驴数量急剧减少,很多农村都已“驴踪难觅”.秦玉峰指出,阿胶市场需求以每年增长30%的速度增长,但是我们国家驴的存栏量却以每年3.5%的速度递减,现在整张驴皮每吨价格已飙升至3万元以上。
国家农业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2008年,全国驴存栏量由1100多万头减少到700多万头,预计到2030年,我国毛驴数量将不足200万头。
面对原料短缺的困局,东阿阿胶被迫选择了提价应对。在2010年1月16日和1月28日,东阿阿胶两次提价10%,5月24日又提价5%.如此一来,阿胶块的出厂价由去年底的393元/公斤提高至542元/公斤,5个月涨幅达38%.3年间,阿胶的价格几乎翻了一倍。
没有原料,阿胶的生产将成为无米之炊。秦玉峰介绍道,为了解决上游原料来源瓶颈,从2002年开始,东阿阿胶实施“以肉谋皮”的曲线路径。企业成立了全国首家毛驴研究所,制定了全国首部冷鲜驴肉分割标准,建立了3个驴肉加工厂。
不过,这一策略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驴皮的价格高涨是因为驴肉的价格被低估,如果一头驴肉达到5000元以上,农户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驴皮几乎就会成为免费品。”东阿阿胶的一位高管如是说道。但事实上,一头驴肉只有不到3000元的售价。
从2007年至今,东阿阿胶几乎每年都因缺少驴皮而停产。无奈之下,东阿阿胶只好亲自涉足养殖业,以求保证原料供应。企业先后投资2亿元建立13个养驴基地,并制定了2010年养驴百万的计划。
然而,一头幼驴需要3年的时间方能宰杀,过长的养殖期使得东阿阿胶仍然无法摆脱原料短供的瓶颈。时至今日,百万养驴计划远未达到最初的设想。
目前,全国驴皮中90%的市场份额已经控制在东阿阿胶手中,但是公司能够控制的活驴养殖数量仅50万头,与当初的计划尚有一半的差距。
面对一再高涨的价格,东阿阿胶新闻发言人李世忠表示,只有原料的供应充足了,成本下降了,阿胶的价格才有可能回落。
市场之乱
拥有90%驴皮市场的东阿阿胶尚且遭遇原料短缺的冲击,众多中小企业更是无米可炊。
2010年6月6日,央视曝光了东阿、阳谷一带原本阿胶产地竟成了阿胶造假的集散中心,大量中小企业以马皮、皮革等作为原料制造伪劣产品。从而引发了一场阿胶行业的整体信任危机。
东阿阿胶新闻发言人李世忠告诉记者,这一事件使得企业成为受害者,企业的热线电话被打爆了,甚至个别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要求退货。
事实上,整个阿胶行业一直被原料短缺所困扰,东阿阿胶也并非第一次面临上述危机。2002年,阿胶整个行业即遭遇了“以马代驴”的原料危机。秦玉峰告诉记者,企业成立的打假队,仅2010年上半年就协助当地药监部门打假58次。
阿胶作为药食两用特殊商品,可以按照用途申请药品批准文号,也可以申请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还可以申请作为普通食品生产。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指出,阿胶 “身份”复杂,既是药品,又是食品,也可做保健品,造成了监管上的现实困难。
2004年,聊城市东阿县曾欲打造“阿胶城”,鼓励众多民营企业做大阿胶产业。但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没有自有品牌,便纷纷“傍大款”、模仿东阿阿胶产品标识,混淆市场。当时本报《东阿阿胶遭遇围城之困》的报道,虽促使“阿胶城”项目下马,但却引发了东阿阿胶股价有史以来第一次跌停。
而如今的这次行业原料危机却使东阿阿胶“因祸得福”,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行业的整体危机使得消费者购买产品更加理性、谨慎,反而使得企业销量不降反升、行业市场进一步集中。这源于消费者、投资者对于东阿阿胶品牌价值、产品品质的认知。
对于这场由原料引发的市场危机,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指出,东阿阿胶因原料短缺引发的内外双重危机实质上是传统中药工业化所伴生的阶段性产物。任何一种中药从手工加工到工业化生产,都必须解决原料供应规模化的瓶颈。房书亭呼吁,地方政府要有长远眼光,对于造假、制假的中小阿胶企业进行坚决打击,监管机构也应适时提高行业门槛,严密监管漏洞,培育出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