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料行业,从来都是一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战场。经过激烈的市场洗礼,中国的饮料市场已由当年的“汽水”一枝独秀,发展为由碳酸饮料、饮用水、果汁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含乳饮料等百花齐放的态势。2009年,中国饮料行业产量超过7700万吨,年增28%,显示了中国饮料市场的巨大潜力。
近日,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饮料市场的热度也随之升温。中国饮料市场呈现品类繁荣和竞争激烈的景象,这不仅体现在中国本土饮料企业群星璀璨,还有很多世界知名的饮料巨头也参与到这个大市场来,同台竞技。而两大国际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和百事公司公布其为期3年在中国的扩展计划后,预计中国饮料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个背景下,国内外饮料巨头都不甘落后,积极备战,为争夺世界饮料第一大国的市场努力,中国饮料市场进入了“战国时代”。
“外患”来袭:印尼咖啡瞄准中国消费者
印度尼西亚的咖啡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其咖啡产业是印尼饮料行业的支柱。
近年来,中国饮料市场日趋多元化,细分品类层出不穷,其中即饮咖啡更是增速明显。业内人士判断,未来10年内,中国即饮咖啡的年均增长率将会维持在35%以上。
近日,印尼农业部副部长巴尤表示,印尼咖啡进入中国市场还不太久,但从最近的情况来看,印尼咖啡在中国的前景非常广阔。巴尤称,在率领咖啡生产商代表团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印尼馆展开宣传时,中国消费者对印尼咖啡非常欢迎,托拉查咖啡和曼泰陵咖啡尤其受到中国消费者喜爱。他表示,今年前4个月,印尼咖啡出口中国市场的价值是53万美元,比去年同期提升了31.3%.
“内忧”隐现:“新贵”植物饮料同质化严重
2009年中国饮料行业经历重大变革,非碳酸饮料--尤其是植物饮料普遍受到消费者欢迎。其中,作为中国植物饮料界的“先驱大哥”,传统的凉茶饮料已火爆异常。据统计,2009年内地凉茶市场总销售额已经达到170亿元至18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凉茶市场的火爆,中国植物饮料行业蓬勃发展,令人垂涎的市场蛋糕吸引了大量品牌入驻,从而也导致了产品同质化严重。娃哈哈、旺旺、椰树、达利园等本土饮料业巨头捷足先登,纷纷推出了不同理念的植物饮料作为旗下产品线的有力扩张;而除王老吉外,致中和、御仁堂、宝庆堂、廿四味等大量药企和凉茶厂家也全力进军植物饮料市场,以其一脉相承的中草药传统配方优势欲分得一杯羹。同样,在新马泰等泛华人地区,各种养生类植物饮料也是大行其道,这种注重以植物配方达到调和养生目的的健康饮品风潮已逐步席卷中国市场。统计表明,中国茶饮消费市场每年增速超过30%,目前已经超过果汁饮料,并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植物饮料严重同质化?“生产壁垒低、利润大是造成生产企业大举进入茶饮料市场的原因。”据成都市某食品工业技术公司总工程师李先生介绍,生产茶饮料需要的成本以及技术并不高,只需要一套价值几十万元的灌装设备和PET聚脂瓶吹瓶生产线即可。一瓶饮料的原料成本不足一元,如果把所有费用都折合进去,一瓶饮料的成本约在1.2元左右,但零售价可以卖到3元左右,利润空间可见一斑。
据了解,由于中国植物饮料行业发展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行业门槛普遍较低,企业规模不大,集中度不高,使得市场跟风现象非常严重,同质化现象由此而生。
中国饮料企业应“存异不求同”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指出,跨国饮料品牌侵入,中国饮料企业发展面临着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饮料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本土饮料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而区域性饮料品牌比较多,但真正在全国饮料市场上有影响的名牌产品屈指可数,同时企业还面临着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技术含量低以及自身实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
业内人士分析,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饮料市场已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茶饮料、果汁饮料等各种产品引领饮料市场,造成了目前百家争鸣的竞争局面。而正是这种日益加剧的竞争,导致饮料市场上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它不仅体现在产品方面,还体现在品牌塑造、品牌宣传、促销等各种方式上。因此,企业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差异化竞争至关重要。
不过,也不必对中国饮料行业的未来过分悲观。据悉,2009年中国软饮料产销量突破8086万吨,同比增长26%,创下了软饮料行业新高;同期中国冷饮产销量为233.9万吨,呈现稳定增长。周思然指出,国内饮料企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指出,中国饮料行业是高成长性的行业,成熟饮品增长稳定,新的热点和增长点不断涌现,新兴饮品的增长更快,中国饮料业先后经历了娃哈哈、健力宝、红牛、旭日升、王老吉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饮料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饮料行业将进一步健康发展,饮料行业需求将不断提高,产能更加扩大,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