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李晓亮
虚虚实实的“致癌门”,晃得人眼都睁不开。每扇门内,似乎都是那么玄幻莫测,云山雾罩。搞得倚门窥探的民众,一头雾水,不知信谁。
这简直可以视为一套标准的危情山寨版“危机公关”操作流程。山寨的危害就在于,它虚有其表,而不能得其精髓。真正的公关手法,从来不是回避问题无视矛盾,以下一个谎言掩盖前一个过失。否则只能酿成弥天大谎,错上加错,最后追悔莫及。
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生存,难免会有些磕碰和曲折,只要不是故意为之,那么一些无心之失并不足以让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只要诚实地承认问题,勇敢地面对问题,并积极地担起责任。以诚实而负责的态度来面对公众苛责,在改错中改进,努力得到公众谅解和市场认可,它就能在挫折中屹立不倒。
相反,假如出了问题,比如面对茶油“致癌门”传言,金浩以及当地质检机构首先不是反躬自省,而是百般抵赖狡
辩,甚至一味地封锁消息,抑或偷梁换柱、瞒天过海,尽使些偷换逻辑、混淆黑白的下作招数,不仅无益于事情的解决,反而可能越描越黑。
公司耗尽自身商誉,而公权机构则耗散了公信,导致了一个多输的结局:在信息饥渴焦虑下,在信无可信之时,民众会出于惯性条件反射似地非理性怀疑一切。这边厢一本正经地辟谣声明,那边厢只当反话听,这时还真不知道当初所谓的“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稳定”一话该如何理解了。
多位知情人证实,金浩茶油3月已被查出超标,内部也曾对超标产品秘密下架。这说明该企业并不敢理直气壮地打包票,不敢说自己产品完全合格,一点问题没有。这时,最负责任的做法,显然是向市场发出公开声明,客观负责地披露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系统检测后如果确实是极个别超标,而且已经得到处理,再全面上市不迟。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境,我们也知道完全指望企业自觉是不靠谱的,所以市场监管
者,政府质检等部门理应介入,阻击民众健康权面临的风险。
可是,现实中上演的却是最不堪的一幕:企业和质检部门竟联手默契地“统一口径”,一直对外。“抽检只对企业送检的来样负责,不可能对每一个批次都检测,”这是明显的卸责言论,“猫鼠联手”背后有无权力失范,值得警惕。
还记得三鹿事件当初也是被隐瞒了好几个月,长期瞒报导致的负面情绪的持续爆发,显然不合“稳定”初衷。无数此类事实反复证明,欺瞒永远带不来稳定。民众享有知情权,“真相总在谣言后”让我们完全可以吼出“不许再污蔑群众‘不明真相’”.当生活在长江大河的野生鱼,都可能因生态污染而含致癌激素,那么处身这个化工时代,食品安全问题显然不是欺瞒就能解决的。真相不能总被某种强力所垄断,哪怕其出发点很善良很动听的,比如维护稳定。但我们是不是该相信民众具备起码的事实和价值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