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对“长江毒鱼”有关部门不能“一测了之”

   日期:2010-09-01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902    


    8月25日,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发表的《“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报告显示,在取自重庆、武汉、南京以及马鞍山四市的野生鲤鱼和鲶鱼体内,均测出了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

  长江鱼是否有“环境激素”不能是个谜

  如同“微小青春期”这个词一般,“环境激素”对于大多数人都是一个陌生事物。笔者也是第一次听说“环境激素”,查了查资料,发现网上关于“环境激素”的介绍文章并不少见。有些从标题就可以看出“环境激素”的可怕,比如《环境激素无处不在》、《性早熟发病率升高,环境激素是元凶》。

  如果长江鱼真的含有“环境激素”,那么,这将是一个严重威胁到百姓健康的问题。当然,目前还只看到一份报告,仅凭一份报告,就断言长江鱼有“毒”,不宜食用,是草率的。更何况,这家“国际环保组织”到底是哪家环保组织,新闻中语焉不详。让人不解的是,新闻中指出了负责这次检测的机构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实验室———长江鱼样本运往这家机构进行检测,但却隐匿这家国际环保组织的名称,到底出于何种考虑,不得而知。

  这家国际环保组织是个谜,但长江鱼体内是否含有“环境激素”不能是个谜,笔者希望中国的研究机构迅速跟进,对长江鱼进行严格科学的检测。笔者更希望有关部门以事实为准绳,重在解决问题,而不是轻率辟谣。

  水环境治理资金不是“唐僧肉”

  据数据显示,目前长江流域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已经影响到沿江城市的饮水安全。上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95亿吨,本世纪初增加到将近270亿吨,年均增长高达15%以上。另外,长江流域的污水处理能力有限。据统计,整个长江流域的污水处理率在7%到8%,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比例更低。

  令人纠结的是,一面是拯救母亲河的社会呼声,一面却是国家历经6年时间,治污投入资金910亿元,包括长江在内的我国“三河三湖”的整体水质不仅依然较差,而且陷入投入资金再多,水治理方法及技术再推陈出新,都与水污染治理成效反差巨大的“怪圈”。

  令人揪心的是,虽然我们意识到工业文明实现了人类梦想的同时,也在扼杀人类生存的土壤,但在经济唱主角的当下,思与行显然是断裂的。很多地方依旧为了保持G D P的增长,为一些明显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甚至属于严重污染的企业大开方便之门或者干脆将其纳入“保护名录”。G D P贡献高于一切,并不是一个传说。政绩观及干部考核机制不仅决定了官员升迁的“路径”,更令一系列环境和生态保护工程沦为一幕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水环境治理资金也就在如此语境下,一度变成地方的“唐僧肉”,要么虚报多领,要么挪做他用。

    对“长江毒鱼”有关部门不能“一测了之”

  食品安全问题,除部分原因是由于商业经营者的无良和利欲熏心之外,也存在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环境污染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些农业产品为了保证产量,出现大量农药残留问题,譬如去年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事件,就属于这种情况,诸如苏丹红鸭蛋、洗虾粉小龙虾等,往往就是人为的产物。但另一部分就是间接的环境污染的产物,如上述提到的长江水产中的野生鲤鱼和鲶鱼体内的“有毒物质”的累积,不排除就是沿江沿岸的各类污染企业和生活污水所致。

  维护食品安全是一个各国普遍面临的严峻课题,有关方面必须持为民众根本利益负责的态度,对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高度重视起来。首先就需要监管人员抱尽职尽责、以人为本的心态加强防范和严厉打击,建立相关快速反应机制等。同时应从制度和法纪上着手,尽快改变我国滞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在严格执行好目前《食品安全法》的同时,更应让《食品安全法》处于时时更新状态,而不是标准一定就是多年不变,更不是“检测无门”。“长江毒鱼”检测报道的出台,其实再一次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实之下,化学类产品的大量应用,不排除我们的环境越来越“高危”,就此,有关部门应“大有作为”。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