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随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南京宣布有关专家的“初步意见”,持续数十天的南京小龙虾事件暂告一段落。此间人士表示,小龙虾事件演变过程中,一些商家的“应急表演”自然可以想见,即使过度和夸张,反映的也不过是商家逐利的本色。但作为地方政府,在权衡地方经济利益和公众健康利益时,无疑必须经受一场对自身执政理念和能力的考试。
南京人终于等来了权威的“官方声音”
昨天下午,南京市政府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关于对南京发生小龙虾疑致横纹肌肉溶解综合症的初步意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邀请有关单位专家研究认为,“事件是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肌肉溶解综合症。经综合分析,认为与国际上时有报道的哈夫(haff)病基本一致。”
7月以来,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陆续收治了疑似食用小龙虾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截至2010年9月7日,南京共收治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横纹肌肉溶解综合症的病例23人,经治疗,已有22人治愈出院,还有1人住院治疗,目前病情稳定。
风波
食用小龙虾现不良反应
南京人好吃小龙虾,甚至有种说法,小龙虾因南京而闻名天下。旺季时,南京每天消费达数十吨甚至上百吨。
然而从7月起,南京陆续有人因食用小龙虾而致病。随着相关报道的出现,南京市政府8月24日召开了专题新闻发布会,首次向公众介绍了关于疑似食用龙虾致病的有关情况。
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对于南京发生疑似食用龙虾致病的报告和病例,媒体非常关注,也引起了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启动了溯源调查、病理分析和市场整治。
时隔两天,卫生部派专家赴南京展开专门调查。
所有关心此事的人都在等待。此刻人们更想知道的是,致病原因到底是什么?食用小龙虾安全吗?
原因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官方首次公布小龙虾事件到9月7日“初步意见”出台,期间相隔了半个月。而在这半个月里,围绕小龙虾事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当人们普遍谈虾色变,期待最终答案给出的时候,小龙虾及其市场的真实情况反而变得模糊起来。
有说“一落千丈”,有说“影响不大”,甚至“销量不降反升”……
一些受南京小龙虾事件波及的地方称,“本地龙虾可放心食用”。比如,某市通过媒体报道说,“昨天,市渔政站开展龙虾养殖安全检查。据了解,我市的小龙虾普遍采用生态养殖,龙虾品质较好,无需用药物清洗,本地龙虾食用安全。”
在有商贩说小龙虾卖不掉,死了只能拿去喂鸭子的同时,也有小龙虾主产地——比如盱眙的一家饭店说,销量“反而增加了30%左右”。
更有报道说某家餐馆“龙虾新鲜”,是“用高压喷枪清洗龙虾,从来就未用过‘洗虾粉’洗虾,顾客可放心食用。”
让人们焦虑的是,围绕食用小龙虾是否导致横纹肌肉溶解综合症这一最关键的问题,有关方面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
专家的说法也不尽相同,甚至互相矛盾。
有专家说小龙虾中毒事件可能由未知毒素引起,也有专家说无法证明致病与吃小龙虾有关,或说与个人体质有关,或说与加工环节有关,比如洗虾粉会危害身体……
官方的说法此刻也显得含糊。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称:“从养殖质量角度讲,小龙虾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南京市卫生和药监部门负责人表示,关于食用龙虾与横纹肌溶解症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关联”。
此时,有关方面希望媒体“消除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结论
完善机制科学面对
专家介绍,小龙虾是存活于淡水中的一种甲壳类动物,学名克氏原螯虾,也叫红螯虾或淡水小龙虾。
“致病毒素很可能来自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来的毒素。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小龙虾个体本身带有毒素,这样的个体也是极少数的,可能是由于在某一水域食用某一种有毒物质引起的,但现在这些都还不能定论。”9月7日,中国疾防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吴永宁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这意味着,小龙虾事件尽管没有最终“水落石出”——因为哈夫病的致病原因目前在全世界都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南京横纹肌溶解综合症患者与食用小龙虾有关,不吃肯定不会发病。
日益发达的工业时代,出现食品风险问题也许并不奇怪,真正耐人寻味的是有关各方对类似事件的各自反应。而尤其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作为市场调节者和规范者,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如何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此间人士表示,此次小龙虾事件演变过程中,一些商家的“应急表演”自然可以想见,即使过度和夸张,反映的也不过是商家逐利的本色。但作为地方政府,在权衡地方经济利益和公众健康利益时,无疑必须经受一场对自身执政理念和能力的考试。
比如,一些地方把所谓“应急处理”演变成一味维护地方经济,草率地宣布小龙虾与致病无关,可以放心食用等等,显然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遑论科学、理性。“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需要对突发事件及时做出科学理性的回应,否则事件的负面影响会与日俱增。”
回顾小龙虾事件的整个过程,应该说,有关方面的应急处理还不够迅疾。
有评论表示,尽管对事件的调研客观上需要一定时日,但即使一时拿不出明确的答案,也必须分时逐次向公众告知相关进展情况。半个月里仅仅只有几次回应,势必会被众说纷纭和猜疑所淹没。而最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答案,其效果也会因迟滞而大打折扣。
事件的另一个收获是,针对目前龙虾养殖业缺乏较为统一标准的情况,农业部渔业局在9月3日开始着手制定关于小龙虾养殖的国家级标准。
小龙虾事件关乎产业发展和百姓生命健康,来不得半点懈怠。以江苏为例,今年小龙虾产量可能达10万吨左右,全省有16万人从事小龙虾养殖业,并且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
然而,此次小龙虾事件中,食品安全的“多头管理问题”依然挥之不去。
尽管有的地方政府已经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但总体的协调运作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比如,在公众急需得到权威信息的过程中,有管理小龙虾养殖的部门只是一再声称,从养殖质量角度讲,小龙虾本身没有问题,却无法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这样的说法无疑只会显得单薄苍白。
再进一步,面对类似涉及公共卫生及其他突发事件,仅仅“应急”还不够,如何最大限度地防止并及时处理类似事件,需要我们思考和做的事情还很多。(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