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夕阳观点】虽然光明食品否认收购英国联合饼干公司,但并购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中国的食品企业并非没有可能。在那些成功的、失败的收购案例里有哪些经验值得吸取?哪些教训应该注意?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食品企业都值得关注和研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市场运作有差异,原料来源有不同,经营理念和文化背景更是不同。国外的媒体是如何评价中国食品企业走出去?相信下面二篇外电评论会给读者有所启发。
虽然最近几个月中国在食品业务的供给端已经达成了几项重要协议,但中国买家对于购买知名食品品牌却大体持回避态度。
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上周有关中国食品生产商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就斥资约20亿英镑收购英国联合饼干公司(United Biscuits Holdings)展开独家谈判的消息,才在并购界引起了一定关注。
关注并购交易的人士说,这一并购如能成功,它将考验中国公司是否有在非华人市场上成功出售非中国品牌产品的品牌经营和营销能力。
总体而言,中国公司开始购买国际品牌的历史并不长。联想集团五年前收购了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而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才刚完成了收购瑞典沃尔沃(Volvo)的交易。
中国公司收购海外食品品牌的历史甚至更短。中国在食品和饮料领域迄今最大的海外收购交易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2005年斥资4.91亿美元对法国安迪苏公司(Adisseo France)的收购。光明食品斥资5,900万美元收购新西兰奶粉加工企业Synlait Milk的交易目前仍未完成。
中国没有多少企业有管理海外食品品牌的经验,与中国自然资源领域的企业相比,中国食品企业进行大规模海外并购的经验更少。花旗集团(Citigroup)旗下亚太消费者和医疗保健投资银行业务的负责人Pradeep Rao说,随着亚洲消费品公司着眼于发展自己的业务,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品牌的兴趣也将随之增长,此类交易将会成为常态。
光明食品拒绝评论它是否有兴趣收购联合饼干公司,不过这家公司并不缺乏在国内市场的营销经验,其“大白兔”奶糖在中国是个广为人知的品牌。该公司还有大约3,000家零售店。但该公司的业务目前仍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其牛奶业务的知名度更高些。
中国对大宗农产品等生产食品的原材料有旺盛需求。引领这股需求潮流的是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该公司去年斥资8.56亿美元收购了在新加坡上市的大宗商品企业来宝集团(Noble Group Ltd.)15%的股份,这使得中投公司能够从来宝集团的矿产、大豆、食糖和咖啡业务中获利。银行家们目前正在密切关注中国的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化国际)是否会出价收购加拿大的农业用钾肥生产商Potash Corp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负责亚太地区并购业务的副董事长瑞恩贝克(Jason Rynbeck)说,与寻求海外并购相比,中国的消费品公司对于获取上游原材料或软性大宗商品的供应更感兴趣,因为中国国内对这类商品的需求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虽然光明食品今年早些时候收购澳大利亚CSR公司旗下制糖业务Sucrogen的努力未获成功,但它毕竟是败在新加坡的丰益国际(Wilmar International)手下。据知情人士说,中投公司等中国企业正在全球各地大举收购大宗农产品,他们的触角甚至伸到了拉丁美洲。
摩根大通(J.P. Morgan)亚洲区消费者和零售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奥马瑞(Mac El-Omari)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的城市化率在不断提高,中国人对食品的需求也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而增长。他说,中国人口占全球的20%,但中国的可耕地只占全球的7%,因此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中国政府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一个问题。
虽然亚洲买家一直在收购海外食品品牌,但他们大多是印度企业。仅塔塔集团(Tata Group)一家就达成了价值10多亿美元的海外食品品牌收购交易,英国的Tetley Group以及美国的Eight O'Clock Coffee都被它收入囊中。
对许多中国食品企业来说,国内的业务增长机会要大于海外。在乐购(Tesco)、家乐福(Carrefour)和沃尔玛(Wal-Mart Stores Inc.)等跨国零售商的帮助下,他们在国内建立起强大的分销网络。相比之下,那些有兴趣发展食品业务的印度企业在其国内面临着巨大的分销障碍,他们的国内门店数量也较少。
但如果光明食品此次海外并购能够获得成功,有可能激发起中国其他食品企业的海外收购兴趣。
下页: 光明食品要吃英国饼干(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