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蒙牛、伊利这两个中国乳制品巨头爆发商业恶战,究竟孰是孰非,消费者该相信谁,他们的牛奶制品还是安全的吗?
10月25日,由财新传媒和第一财经联手打造的电视节目《财新?首席评论》,邀请中国社科院公共管理与政府政策所博士马光远、《新世纪》周刊资深记者王姗姗,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
曾就此进行过连续报道的王姗姗认为,这个案子侦破告一段落,进入到检察院批捕的阶段,目前警方表示这不是企业行为,强调只是安勇本人个人行为。
马光远说,最终肯定是个人行为。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所交代,才可以保护一些人的利益。否则就没法交代了。最终的受害者只有我们公众,公众的知情权,公众恐惧状态的延续,没有任何别的。这样的企业,对对手可以心狠手辣,可以想象怎么对公众,提供的牛奶会是什么样,这个事我们不必追究真相,真相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知道只能是个人行为。我们不需要逻辑,也不需要知道真相,我们只是可怜的消费者。
即便是一种企业行为,心狠手辣,这个企业仅仅指的是蒙牛吗?
王姗姗说,这个行业不断地爆出一些让公众非常惊愕的事情,从非法添加剂到这一次公关营销恶性口碑事件,整个这个行业的口碑,已让消费者一次次失望,本土品牌的信誉不断的受到打击,所有的企业都是被受到打击的对象。
马光远认为,对整个乳业来讲,没必要进行这种竞争,中国的市场非常大,而现在差不多70%的市场基本上是国外品牌,国内的企业在干什么?不断的丧失信用,一件件事让大家最终失望。
民调显示,大多数除了认为我们公众是受害者,中国的乳制品行业也是很大的受害者,蒙牛和伊利都是全国最大的品牌,恶斗成这样,对整个乳制品发展一定会有影响。
王姗姗认为,整个乳品行业经不起打击了,两家企业出来回应的东西是让公众非常失望的,该道歉的没有道歉,该解释的没有解释,而推卸到一种个人行为。
马光远说,就公众健康来讲,中国的乳品行业一而再再而三的押上公众的健康,消费者对这样的企业足可以判死刑了。
各行各业都有类似情况发生,不正当的商业竞争环境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呢?
王姗姗认为,企业应该通过宣传自我的产品,做正面宣传。而不是去抹黑对方。
马光远:一个是食品监管人存在问题,正是大家对食品安全没有信心,被利用了机会,直接针对消费者脆弱的心理。
二是企业恶性竞争残留的一个折射,如果蒙牛比伊利真的有更好的东西,让消费者非常相信,这事情也不会发生。
三是在整个竞争无序的情况下,企业缺乏一种敬畏的心理,对人性的敬畏,对消费者的敬畏,对社会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大企业因为税收等东西绑架了公众利益,绑架了公众安全,甚至绑架了当地政府。这也说明乳业竞争还没有到完善竞争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