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网帖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发帖人被网友们称为“奶粉哥”。他自称妻子怀孕后,担心今后孩子吃的奶粉有问题,于是他试吃各品牌奶粉,不仅拿奶粉当饭吃,并研究出了各种“雷人”吃法,引得很多网友“顶礼膜拜”。
“奶粉哥”是好丈夫还是在炒作,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都凸显出这样一个尴尬的背景,那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一再让人们忧心,尤其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婴幼儿奶粉,居然屡屡让人难以放心。今年的“奶粉致婴儿性早熟事件”虽然已被卫生部证实并无依据,但2008年那批“问题奶粉”并没有完全销毁,而且又流向了市场,却是事实。
“奶粉哥”的“试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失望。2008年“结石奶”之后,整治行动可谓声势浩大,但效果如何?我们看到,“三聚氰胺”奶粉不仅没有绝迹,反而在“蛰伏”一二年之后“重出江湖”,事实证明,食品安全监管是靠不住的。
然而,消费者应该明白,即使把自己当“小白鼠”,付出巨大成本,却未必有用。比如“奶粉致婴儿性早熟”,大人吃得再多也“试”不出来,“学术界的一些观点认为,如果男性因摄入牛奶等食品而非摄入单纯的雌性激素,即使会发生雌性激素过度表现,过程也肯定是会非常漫长的,这需要多年观察研究才能得出结论,而目前尚无此种结论。”由此可见,“奶粉哥”只是消费者屡屡受伤之后沉重的呻吟。
其实,奶粉如此,其他商品的质量也同样不能靠消费者来“把关”,消费者毕竟不是内行,更不是专家。然而,可悲的是,“奶粉哥”并非个例。就如白岩松在说到防范假币时的那番感慨:“你让中国的老百姓累死,去菜市场买两斤苹果,还得这边背个秤,因为怕它缺斤短两;那边背个试剂,因为怕它里面有农药;现在还要带一个非常合格的验钞机——我们都成了一个实验室。”
著名评论员刘和平在谈到“化学火锅”时曾说,关键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严格和到位。对顶风作案、屡教不改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固然必须严厉打击。但如果监管乏力,不法生产经营者在利益驱使之下,又将“重操旧业”。因此,高压态势不能只针对生产经营者,还应指向监管部门,而在打击不法生产经营者的同时,也必须依法追究监管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