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旬,贵州举办的国际酒类博览会上,世界名酒厂商云集,参展企业多达1850余家,参展人员和采购商超过万余人,会上贵州省内的酒类企业共签订酒类贸易合同1670个,贸易总额达439.7亿元,白酒供应已经呈现出了供不应求的趋势。
“白酒产业在贵州工业经济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当前贵州的发展阶段,抓工业必须抓白酒,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首先要加快白酒产业发展。”省长赵克志在今年6月召开的贵州白酒产业发展大会上如是说。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贵州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贵州白酒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白酒产业振兴计划》等促进白酒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颁布了《酱香型白酒》、《贵州米酒》等一系列地方标准。去年,贵州省白酒产业实现总产值203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利税130.8亿元,利税率居全国第一位;增加值15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4%。白酒产业成为该省仅次于煤炭和电力行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为此,贵州明确白酒产业发展新目标:到2015年,全省白酒产量确保80万千升、力争100万千升,占全国白酒市场份额达到10%左右,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同时,培育一批名优品牌,新增6至1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批著名商标。确立了加快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的奋斗目标。
荆棘与坦途
政府之手大力托举,市场期望值的不断攀升,资本的不断介入等因素的助推,自上世纪80年代“发酒疯”之后,近两年来贵州酒业的发展态势堪称如火如荼。
据了解,贵州省已有白酒生产企业527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目前,已有数百亿的外来资本准备抢滩贵州白酒资源。与此同时,全省各白酒产业聚集区纷纷编制了本地区白酒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一些地区白酒工业园区拔地而起,一些县市也纷纷打起“酒”的主意来。
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自然气候,成就了贵州省独一无二的酱香白酒品质,使其自古就有“黔人善酿”、“贵州出好酒”的美誉。除拥有中国白酒的领头羊茅台外,还有独一无二的董香型白酒、中国酱头浓尾兼香型白酒、中国黔派浓香型白酒等。而酱香型白酒市场占有量不到5%,却占中国白酒产业利润20%的高额利润诱惑,则让各路资本纷纷逐鹿酱香白酒市场,试水弄潮。
采访中,很多的酒厂老板告诉记者,这一两年特别是今年,他们深切感受到酱香酒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对于未来几年贵州白酒的市场前景,很多的业内人士都表示非常乐观。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其书则认为,尽管独具特色的贵州白酒已在我国占据一席之地,但贵州白酒整体走向世界,尚有一段路要走。
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品牌推广部经理唐天然认为,贵州众多白酒品牌除茅台酒走出贵州走向世界以外,绝大多数品牌在外省的知名度,仍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究其原因,和营销方式落后有很大关系。绝大多数贵州白酒都存在和茅台酒有品牌叠加的倾向,无论酒的冠名、文化渊源甚至产地,都存在依附茅台过浓的特点。
据了解,随着2009年上半年《贵州省白酒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一些沉积多年的传统名酒品牌再次闯入人们视线。尽管如此,贵州在当年却被挤出了全国白酒产量前10位的行列。去年,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仅16.04万千升,在全国排名13位,占全国产量的1.8%,仅占产酒大省四川的7%。
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龙超亚认为,贵州白酒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期,但贵州白酒业发展仍面临产量小、产能不足,产品同质化趋向较为严重,可持续发展资金短缺等尴尬。
有关人士分析,白酒生产对贵州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历来不乏政府的关注与支持,由于较少将贵州优势白酒资源整合,众多小型白酒企业各自为政,小、散、乱问题突出。普遍存在技术落后、标准不一;资源浪费严重且难免污染环境;注册商标多、经营品牌少;产品质量不稳定、附加值普遍低等问题,这将导致贵州白酒在“长期内耗”中元气大伤。同时,基酒的大量低价外流,不仅造成税收大量流失,而且还让低价获得基酒的外省酒厂获取了价格优势,反过来对贵州白酒形成强烈冲击。长此以往,失去根基的贵州白酒原有地位难保,完全有可能彻底沦为外省白酒原料生产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