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惊闻,馒头也要染色,无奈惊叹我国又创造了一个"世界食品工业的奇迹".可恨不法奸商,将染色剂、防腐剂、甜蜜素加入捣碎的"回笼馒头",再化妆成玉米馒头、黑米馒头,堂而皇之摆上沪上超市柜台。前有地沟油、苏丹红、皮鞋牛奶,今者我们的饭桌又新增一道染色馒头。似乎这些问题食品已成"常态化"趋势。
回想,每每发现这种"问题食品"后,质检、卫生、防疫、工商等职能部门,查处的力度不可谓不坚决。媒体、公众、专家等群体高呼喊打的呼声不可谓不铿锵。企业、行业、商家等业内机构自查的态度不可谓不深刻。但为何在此种诸多的"坚决"、"铿锵"、"深刻"之后,"问题食品"仍旧屡见不鲜的消化在我们的胃酸里。染色馒头这种本该是过街鼠的东西,为何会在全民围剿声中,却能像宠物鼠一样长期安然"隐于市",过着自在逍遥的日子。
若不是央视的曝光,大概这些染色馒头,估计现在还在落入张阿婆、顾阿公、王阿姨的肚中。目前我国的食品监管现状,防患于未然的似乎太少,事后诸葛亮的却貌似很多。食品监管的每一次的集体反思、制度补救、短期整改也很容易被新一次造假制假的行动所颠覆。企业改换生产日期标签,超市为何未加怀疑。小工厂内光天化日之下的染色加工,有关部门为何未加注意。朗朗乾坤之下的制假贩假,为何无人举报。《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的法律威仪,为何总是容易被羞辱践踏。
真的想说,此次整治食品安全之风,不要刮的快,走的快。我们需要一次长久的,持续的,有力的将"常态化问题食品"这般鬼魅魍魉扫进垃圾堆的十八级台风。我们更需要一个实现食品安全长治久安的常态化监管之道。
□吾非羊(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