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话您肯定听过,基本和"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别拿虾米不当海鲜"同义,属民间俗语。平心而论,豆包似还比馒头高级一点儿。因为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馒头才是一般家庭首选干粮,是居家过日子的王道。
某种程度上,馒头粗线条地象征着小民百姓的日常三餐。从"馒头"上蒸出的幸福感,也大致和民众生活观感重合。可近来提起这茬,总让人窝火。"伤心的馒头",一季季推陈出新,未有尽时。
先是几年前鼓捣出的所谓"馒头国标",彻底沦为笑柄;近有年初冒出的税率高达17%的神秘"馒头税",惹人非议。业内声音表示,馒头税增加着民众负担,不利于食品安全。企业负担最终转嫁为消费成本,不难理解,"不利食品安全"是怎么具象呈现的呢?
别急,眼下就有了绝佳的观察标本--染色馒头。据央视日前报道,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是将白面染色制成的。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馒头被回收再售。每天有3万问题馒头销往30多家超市。
做馒头工人直言:"食品成本太高了,没有正规的,真材实料的玉米馒头,百分之百没有".加了色素的白面馒头,摇身一变成了玉米馒头,而对化完妆的好看的馒头,工人们说"打死都不会吃,饿死都不会吃".
这话让人毛骨悚然,倒吸凉气。而它早已在当地各超市红红火火地大卖多年!再问一句,这到底是某一家无良企业的"生意经",还是有着某种代表性?染色添加剂是个案,还是通例?是上海一家,还是非止一域?显然都需要独立权威的监管部门,立刻着手调查,尽快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毕竟,民以食为天,而如上所述,馒头又是餐桌上最基本的无可替代的干粮、主食。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可以说馒头品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标。而揆诸现实,却屡现晦涩灰暗,甚至不乏黑色幽默。从"馒头国标"的荒诞,到"馒头税"的混沌,再到"染色馒头"的恐怖,这条以馒头为路标的饮食安全之路,并非一片坦途,而是波诡云谲,颇不太平。
几年前,三聚氰胺领衔的一场食品危机,搅浑了乳业一池春水;瘦肉精冠名的"健美猪"事件,又让肉制品企业信誉跌入谷底。三鹿、双汇,都是各自行业的龙头企业,却没能独善其身洁身自好,而是不自觉往企业精神和行业伦理里,掺杂了精神上的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以致食品领域乱象频发,监管部门公信扫地,民众整日忧心忡忡。
企业过度逐利,无视社会责任;监管不力,公共责任凋敝;行业无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毅,缺乏自净重生能力。这些道理,已经说烂了。可现在连餐桌一角最不起眼,却又最能果腹的民生干粮--馒头,都染上了怪疾,那就不能不让人再次夙夜忧叹了。
馒头本该是安全无害的,所以易容化妆后的染色品,已不再是食品,而是危险品。若把馒头比作食品安全的细胞,染色就像细胞中染色体的异变,将导致极其危险的染色体病。此前食品安全的"染色体病"已有乳品中的三聚氰胺、肉品中的瘦肉精,所以衷心希望这个名单不要再无限开列下去了。馒头安全是食品安全退无可退的一道底线,当"馒头"也患上"染色体病",后果或将不堪设想--可以不喝奶不吃肉,能不吃馒头吗?所以,千万别拿"染色"不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