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国外认为存在安全隐患,一边是国内有关部门回应未超国家标准,新近发生的"雀巢婴幼儿米粉事件",再次引发消费者对食品的海内外"双重"标准的困惑--据4月2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类似食品标准"内外有别"的现象并不少见。究竟是国外食品安全标准太严,还是国内标准太宽,给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标准滞后和缺失之祸有哪些?
前几天,瑞典国家食品局称,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化验婴儿食品时发现,喜宝的有机桃和香蕉早餐麦片含1.7微克砷/公斤,这在瑞典就算超标,被视为"含致癌重金属".而我国卫生部2010年发布的相关标准,高达两三百微克还"属于安全范围".两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差几百倍,如此严峻的现实让人心中纠结。
最近,不断有各方人士提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杜绝企业"意志"和利益集团干扰。
"标准之争就是利益之争"--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说,制定一个标准,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及论证,费用较高,而国家对此补助有限,不少花费往往由企业赞助,一则"更新"慢,二则掺杂了企业"意志",比如有些赞助企业就成了低标准的受益者。再者,制定相关标准还经常受一些大的利益集团的影响,例如各种生产添加剂企业会按照自身利益原则对标准的出台施加影响,甚至部分评委就出自相关企业,使得标准的制定难以完全贯彻以安全健康为根本出发点的原则。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是捍卫民众健康、保障行业质量的重要法律标准,必须以群众的健康为根本出发点,更是约束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如果在制定过程中掺杂了企业"意志"、受到了利益集团干扰,出台的食品安全标准究竟在替谁说话、在维护谁的利益就很难说了。在此情况下,又怎能让百姓吃得放心?
从食品行业发展的角度看,过低的安全标准也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典型例子是最近全国范围乳制品企业的全面审核清理工作。面对该行业层出的乱象,有关部门要求乳制品企业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要求企业大幅增加基础安全设置的投入,以严格监管乳制品的安全问题。有业界人士预计,"大限"过后,最少将有20%的乳制品企业由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难以承受过高的检测设备投资而被逐出市场。"民以食为天",为了捍卫这方天空的纯净,苛刻的准入条件和严格的安全标准无疑是有力保障。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应"去掉企业的声音"杜绝一切利益集团的干扰。由国家层面组织有公信力的业界专家等参与,过程要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