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康师傅计划上调桶装面零售价遭到发改委约谈而暂缓。之后康师傅与卡夫均上调了旗下饼干价格。近日,康师傅部分饮料被指减量10%隐性涨价,同时乐事薯片、伊利饮料、蒙牛酸奶等都缩减了产品分量。(据4月24日《京华时报》报道)
听过"加量不加价",而康师傅却独创"减量不减价".如果不是细心的消费者发现,我们还蒙在鼓里。
商家有逐利的本能冲动。据此,我们或可揣测康师傅"变相涨价"源于利益的冲动。但他们肯定知道"变相涨价"对其销售所产生的影响。因而,这个事实是可能的:"变相涨价"的盈利能够完好地弥补信誉受损,甚至还能获得额外的利益。当然,这只是揣测,但却大有可能,如若不然,康师傅怎么会玩这样的猫腻?
或许你说我们可以"用脚投票",但问题是,当前康师傅拥有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这无异于一种变相垄断。如此境况,大有"除了本店别无分店"的气势,你说康师傅能没有涨价的魄力?理性上我们或可对其大加批判,但基于长期的消费习惯,又有多少人能不选择自己的所爱?一个变相垄断,一个消费习惯,已经把你我套得牢牢的,我们还有多少协商的余地呢?
到底又是谁给了康师傅涨价的勇气呢?答案不言而喻,还是变相的垄断。假如市场机制足够透明,各类品牌齐头并进,康师傅一涨价,我们还有选择其他品牌的余地,康师傅还会这般傲慢吗? 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