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张春蔚:喝牛奶还是喝标准?

   日期:2011-07-04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172    

    中国牛奶行业的水正越搅越混。

    具名的不具名的专家们遮遮掩掩的"深喉"着,媒体们在所谓中国乳业标准"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这句骇言下寻求着行业的真相。

    没有真相,只有众说纷纭,新的生乳国家标准已经实施了一年,眼下可能是中国乳品行业运行过程中乳业问题最少的时刻。

    但是安全奶并没有成为放心奶,"最差说"又将牛奶问题放大到了令消费者恐慌的程度。

    那么消费者喝的到底是标准还是产品,毫不疑问是后者;而这些行业"深喉"们的胆子还是没有大到直指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本身,更不敢拿具体的品牌说事;不仅没有将内行与外行之间那层纸捅明白,反而让所有人都开始担心起眼前这杯奶是如何之差。

    方舟子以《新国标下的牛奶还能喝么?》为题撰文,认为所谓"新国标每百克牛奶比旧国标少了0.15克蛋白质"对人每天的吸收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我们每天喝的牛奶里究竟有多少细菌,并不取决于生乳中的细菌数量,而取决于它是否能达到奶制品国标。在这个科技斗士的眼中,值得追问的问题是:如果要抨击新国标"不顾消费者健康",应该质问为何删除致病菌指标才更有道理。

    常识性的科普并不能让这种情绪性的落差归位。

    真相也在争论中越走越远,即使农业部有关人士谈到将推进中国生乳标准的分级管理,也有专家不具名表示这种分级对行业于事无补。专家们反弹的不是分级,而是对监管的不信任。

    仔细看看具名专家们的观点,原来就是目前的生乳收购标准给常温奶的生存空间太广泛了,本质上这场最差标准的市场之争核心是常温奶和巴氏奶的市场之争,势力范围之争。

    一个标准给一个产品过多市场空间才是争执的重点,所谓的奶农生存问题,大企业垄断问题,人工效率问题都只是这个问题下的副产品。但标准不是给人吃的,是给企业用的;这个国标是行业最低标准,而非市场产品标准,更非行业普遍标准,尤其不能代表市场品牌的全部产品。

    奶贱还是奶贵?

    毫无疑问,牛奶是个花钱的东西。

    再有营养的牛奶对于多数国人而言,仍然没有成为生活必需品。中国人的乳糖不耐,中国人的传统消费习惯,都使得牛奶更多成为婴幼儿和老人的补给,而非青壮年的生活必备。

    再比如,究竟有多少人在喝牛奶?这些喝牛奶的人中年龄划分、消费依赖、城市农村消费的划分数据等等,多数是本模糊账。比如,我们现在的畜牧行业有多少合格的奶牛,能够生产出多少牛奶?我们的牛奶消费缺口有多大?在多少牛和多少奶以及多少人消费之间,这三个环节中的每个环节都直接决定这个行业的经济效益乃至最终品质。遗憾的是,这三个数据依然模糊。

    而已知的数据是:中国目前的良种奶牛不到30%,未来几年奶牛单产不会有太大的提高。随着乳品加工能力的提高,奶源不足的矛盾是长期的,有的企业的长期开工率在6成到7成。还有行业存在的用进口奶粉生产还原奶的问题……

    在原料奶总体短缺的现状面前,反而我们看到更多行业怪现状:同样容量的奶比矿泉水卖得还便宜;包装越复杂的奶比包装简单的奶好卖;这个行业利润微薄的产业,成为央视标王的角逐者;某品牌高管公开宣称输往香港的牛奶比国内的牛奶质量更好……

    牛奶是个好东西,却在好东西的路上不断出现坏问题。生产方式落后,不购买优质牧草提高奶质,人畜共处等;原料奶抗生素超标;奶牛近亲繁殖,品种退化,产奶量下降;检疫防疫不到位;原料奶没有按照论质论价……

    正如我们在食品领域一而再,再而三所犯过的错误那样--乳业也上演着仅有高标准而无市场基础,只会催生造假;造假所带来的暴利,又会推进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倒逼。也正基于此,新西兰的农林部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的生乳新国标立足国情,符合国际惯例。

    低标准是个真问题,却不是个真结论。

    低成本的安全

    中国农产品的限价保护并不能使生产者的权益获得全面保护。

    牛奶的最低限价和市场直接成交价之间总是有些距离,然而安全的食品是需要成本的。

    之前的农业部《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以及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等确定了中国奶业发展的优势区域:除上海之外,普遍集中在北方地区,这就势必造成"北奶南调".从奶牛饲养数量看,2003年新疆和内蒙古的奶牛总数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2003年的牛奶产量黑龙江、河北、山东、新疆、陕西、北京、山西六省市占全国产量的53%.

    这种区域性的产业布局,决定了许多地方的牛奶需求缺口得靠市场调节,而不能完全靠新鲜且价高的"巴氏奶"来解渴。1988年提出的菜篮子工程,也只是明确提出大中城市要实现牛奶的自给70%的要求。而不足部分,只能靠可以长途运输的常温奶来解决市场缺口。

    对于中国市场,外资品牌一直想染指,然而直到今天,这个市场仍然是民族品牌的天下,核心之一就是产业的利润太薄。所谓的品牌基础并不能完全给市场以推力,甚至很多地方对之前的老牌子更青睐。

    目前,我国对原料奶的检测主要分四种:检测含杂量、比重、酸碱度以确定等级;使用乳脂测定仪以脂论价;检测非乳脂固体的含量,计算出总干物质含量,分级计价;除第三种方法外,还检测细菌总数、体细胞数等生物指标及残留检验,分级计价,严重超标者拒收。后两种检测手段只是部分城市以及部分品牌的部分奶站才能执行。质量标准体系只有部分企业的部分城市能实现原奶收购到产成品下线的全部机械化和自动化。

    为什么十几个部门管不好一杯奶?整个乳业的产业链太长了,涉及层面太多。但是首要解决的是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必须是安全奶--这是所有监管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最低标准的牛奶收购标准,并不意味所有的牛奶都是最低标准,更不代表终端的成品就是最低品质。分级化管理必然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

    批评总比建设来得容易,但是仅仅局限于小市场看高标准,本质也是挟标准谋格局。但是监管的不利,是任何标准都无法改变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