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灌石鸡……近期,食品安全事故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这些事故背后,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严重缺位。不少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得过且过,只在事故曝光后才被动采取措施。最近,广东等地确定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而一项调查则显示,89.5%的人支持将食品安全与相关官员的升迁挂钩,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
应该说,我国在食品安全上的法律法规非常多:20多部法律、近40部行政法规、150多部部门规章。今年2月,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中更新增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首次对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人员的渎职行为追究刑事责任。4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出席全国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次讲话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史上最严厉的食品安全重典治乱".显然,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问题出在执行环节。
食品安全此次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无疑是釜底抽薪之策。在政绩调动一切的当下,纳入政绩考核意味着与地方官员利益挂钩,食品安全工作就不再是"鸡肋"地位,无论是经费投入上,还是工作力度上都会得到一定加强,立法完善、职责归理等方面也能快速推进。山东某县质监局一位食品审查员曾多次向记者反映,现在所有人员的工资福利从收费罚款中出,我们现在就变成了"养鱼执法",每天的工作目标就是想着如何完成"创收"任务。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不难想象,一旦将食品安全上升到执政理念的高度,与自己的官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各级政府和官员必定自觉地把食品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食品监管是个系统工程,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就容易前功尽弃,只要有一个部门不努力就有空子可钻,这就得有人来把总关、负总责,"一把手"显然是最被寄予厚望的人选。但是,"一把手"负总责的事情不少,同样是政绩考核的内容也不少,比如安全生产,在一些地方却曝光了"多省出现矿难瞒报现象"这样令人尴尬的新闻;比如节能减排,一些地方却强行拉闸限电,制造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尽管"纳入政绩考核"屡屡被视为"杀手锏",但实际结果会不会与初衷背道而驰,谁也不能写包单。归根结底,"纳入政绩考核"仍是上级领导在考核,社会公众对于考核模式、考核程序以及各种考核细节,都无法得知,无从参与。在我国"会议中落实、数字中发展"的传统行政模式中,考核有时沦为形式主义,也就不难理解了。虽然不排除囿于上级意志的考核是必要的,但最终的效果终究不如一场真正发挥民意的考核更直接、更有效,尤其在食品安全这种关乎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上。
应当承认,"一把手"负责可以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监管权力集中起来,变多头管理为集中管理,将十几条"枪"换成一门"炮",因为官员存在倒逼压力。但是,食品是一个流通的过程,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直到销售,这往往是横跨几个行政区域的事情,万一发生了食品安全问题,会不会从如今各部门间的互相推诿演变为一把手之间的相互卸责?在民意对官员考核内容与方法失语、官员只需对上负责的前提下,食品安全的政绩考核会不会也上演瞒报、作假的戏码,值得警惕。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是一个硬手段,却也不是灵丹妙药,关键就在于如何用好这一招。(南方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