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2日从北京市食品安全办获悉,北京市工商局和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共检测出60个不合格调味面制食品样本。相关部门已对检测中发现的这些不合格样本实施按批次停止销售的控制措施。停售食品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牛板筋、叫花鸡、面筋、红烧牛柳、麻辣鱼排、烧麦片、烤肥牛等。别看这些小食品都叫着肉类、豆类制品的名称,实际上都是以面粉为原料,再添加辣椒、味素、精盐、香料以及一些添加剂等混合"调味"而成的面制品。(新华社5月23日电)
据悉,这些不合格食品基本出自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的小商店、集贸市场的食杂店。为什么这些不合格食品喜欢"钻"食杂店,笔者以为主要有几点:
"钻"监管的空子。在大中城市严打整治的高压之下,不合格食品的生产经营者,从城市"撤退",以游击战的方式"钻"到食杂店,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执法最薄弱的区域。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的小商店,往往是这里一家,那里一户,每个地方相距甚远,执法人员一天也走不了几家,就是检查一次,下次来又是几个月之后。而集贸市场上,许多经营户更像候鸟一样,今天在这里赶场,明天在那里赶集,打一枪换个地方,流动性非常大,执法人员可能刚刚得到线索,他又到另外的地方了,因此,就容易成为执法监管的"漏网之鱼".
"钻"安全意识缺乏的空子。近年来,不合格食品的泛滥,让大中城市的不少消费者增强了安全意识,学到了一些知识,从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牛奶里认识了三聚氰胺;从双汇里认识了瘦肉精。执法者在提醒,消费者在警惕,这样,也使不合格食品在大中城市的生存空间缩小。但是,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也容易被不法经营者钻空子。
"钻"低价消费的空子。从新闻中得知,这些不合格食品样本的名称也是千奇百怪,比如"神雕侠侣"、"唐僧肉"、"非常6+1"、"快乐男声"、"喜羊羊"、"樱桃小丸子"等。这些新奇的名字,很能吸引少年儿童,不良厂家商家的产品定位也就是瞄准这一群体,特别是学校周边的小食品店,小集市,更是少年儿童喜欢光顾的地方。因为这些小食品每袋多则三五元,少则几毛钱,学生消费得起。今天你买一包,明天他买一袋,如此一来,生意也就源源不断,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让商家有不菲的利润。
因此,不合格食品爱"钻"食杂店,就不难理解了。有鉴于此,执法部门应该查漏补缺,经常杀回马枪,不能让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的小商店、集贸市场成为不合格食品的避风港。当然,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随便购买学校周边小食品店的食品,学校也要利用安全教育课,请相关执法部门的人员,有的放矢地宣讲对不合格食品的识别,以及食用后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学生们提高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误食不合格食品。
(文/蔡正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