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北京曝光并下架的60种滥用添加剂的面制品,其中有35家企业集中在郑州市管城区。近日,记者调查发现,郑州市质监局目前仅确定6家企业8个批次产品,其余29家企业要么查无此厂,要么早已停产搬离不知去向。
这是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面制品找到了,差不多也可以GPS定点定位了,但等到质监部门真去按图索骥的时候却发现,厂没了、人没了。一个区集中了35家滥用添加剂的面制品企业,当此背景下,看大批违规企业神奇"快闪",基本就算可以理解的逻辑了。
郑州市质监局食品处负责人介绍,超市进货渠道是调查重点,该局曾派人到北京协查进货渠道,"但工作缓慢";而郑州不只一次专项整治,乡镇政府领导甚至带领调查组进村,挨家挨户撬开出租屋,砸机器、拆电板,"但查了村东头,转移到村西头,或从一楼转移到二楼".这话翻译得更明白一点,大意就是质监部门很努力、违规商家很狡猾、战况暂时很不利。
正规企业说,我们是被山寨的;监管部门说,我们打假已尽力。那么,问题食品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每一件被检出的问题面制品都是一封举报信,而且基本是实名举报信,只要敢于一查到底、勇于直面真相,找出问题的难度估计不会"难于上青天".真正的问题是,查处已经发现的问题,怎么会遭遇那么多程序上的"难题"?比如监管者说,查处的时候,"一有风吹草动,互相通知,跑个没影".一者,如果方法得当,执法者有点儿起码的侦查手段,暗查哪会让违法者窥见"风吹草动"的迹象?二者,面制品加工人员又不是玩隐身术的巫师,原料设备就算很"袖珍",估计也不好卷在袖子里随身带着闪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收了制售工具,不就等于收了违法生产的神通,何至于"跑个没影"?
从效果上说,监管者无效作为比不作为更为恶劣,它传递给执法对象的不仅是孱弱的姿态和怠惰的心理--滥用添加剂的面制品制造者反而很安逸,那么,落败的猫,还怎么会吓得住久经沙场的老鼠?
监管当然都有监管的难处,但这些"难处"在违法违规食品对民众健康的戕害面前,是连浮云都算不上的矫情与牵强。面对成群结队的滥用添加剂的面制品企业,就算从业人员个个是FBI的身手,地方监管者愣是不升级换代监管技艺,迟早也是激起民愤的理由。
中国食品安全为舆论所诟病的,从来不是技术与资金的问题,也不只是标准或设备的问题,更多的是有没有这份心、尽没尽到这份力。问题食品企业"闪"得比监管还快,这背后就是最简单、也是最深奥的食品安全监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