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中国食品安全 公开为第一要义

   日期:2011-06-11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501    

    一段时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持续升温,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一波食品安全问题自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开始,到各种添加剂的使用、农药残留、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与安全,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前几年的讨论,以至于问题的表达已经从"什么食品有问题"到了"什么食品安全"的程度。

    也就是在中国大陆频繁报道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一向被视作这方面很有保证的欧洲、中国台湾地区也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欧洲疑因污染食品造成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持续蔓延,并且有人死亡,台湾则是曝光了塑化剂事件,而且该添加剂使用了30年之久,对于人类的生殖系统会造成很大伤害。

    如果进行简单类比的话,似乎可以说食品安全是一个全世界范围之内的问题,并非是中国大陆所独有,但详细分析起来,无论是起因还是最终的结果,其实都显示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并非可以一概而论。

    这次欧洲从德国开始出现的食物中毒事件基本属于突发事件,我们知道,无论怎样严格的检查都会有漏网之鱼,欧洲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与日本相似,都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但即使是这样的严格检查,也不能保证所有食品都不出问题,实际上美国每年食物中毒的人数高达25%,欧洲食物中毒的人数每年也有十几万的病例,主要的原因都是食品受到污染,以及欧美高发的食品过敏现象,如花生酱所引发的过敏等。这在亚洲是很罕见的。

    突发事件最重要的特点是并非故意添加,而是在生产、检验、监管方面出了疏漏,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从这点上看,与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乃至塑化剂事件有根本的不同。后者是故意进行添加,以便于符合标准。这就是失误与故意投毒的区别。而即使有多少疏漏,总还是可以把问题的原因找到,进而尽量减少造成的损害,也不会引发大面积的社会恐慌,或者说即使当时有所恐慌,但不会对整体的食品安全失去信心。一旦故意添加成为风气,这种社会信心也就失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会问"什么食品才是安全的"之原因。

    而从最后的结果来说,在处理上也有相当的不同。

    欧美等国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会第一时间通过所有社会化媒体向公众传达警示,避免任何因为传达不及时而造成进一步的损害。从未听说过因为保护某个产业,从而捂住、盖住这种消息的情况出现。实际上这是政府的一种理智选择,因为在媒体全天候的监督之下,一旦这种捂住的行为被曝光,其政治生命就会完结。而且政府与企业并无种种瓜葛,犯不上为此承担后果。政府的责任是监督者与裁判者,不是经营的参与者。

    这次台湾塑化剂事件当中,一旦发现了问题之后,几乎所有的产品、厂商名单马上公布,而且直接要求下架。比之当年三聚氰胺出现之后,大陆众多媒体不是三缄其口,就是用"某公司"作为代指,想必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当然,就目前的状态来说,基本上大陆地区也能大致做到尽快发布警告,可是我们也知道,政府对于捂住某些事情的冲动还是存在的,而且这种捂住的后果也并不严重,有官员说过"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不出事就是有本事",可以视为这种心态的另外一种说法。最近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事件最终的不了了之就是一个例证。

    更有甚者,曾经作恶的企业除了很少的一部分之外,其他的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在事件之后还有更多的底气呼喊"双汇万岁".这不禁让人想起日本某著名奶制品企业一次不慎就不能东山再起的往事。

    所以,看上去世界范围内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全球问题,但如果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最终的处理结果,中国大陆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更为严峻。因为他们那里的问题是技术可以解决的,而我们这里的问题技术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