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洋奶粉顺势涨价的新闻,却再次给人们提了个醒:我们可能已经懒得再聊乳品新国标话题,然而它所带来的影响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面对众多洋奶粉涨价10%,民众依然坚定地选择洋奶粉,这份“果断”令人深思。(7月7日《广州日报》)
这则新闻给我们的感觉是,洋奶粉之所以敢于迫不及待地涨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下国内奶业的相关产品,已经不足以对洋奶粉的存在环境与定价机制构成威胁。
具体到此次的洋奶粉集体涨价一事,我们看到更多的潜在内容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失去了对国内奶企的信任度,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低价买可能有问题的国内奶制品,不如花高价钱买健康的洋奶粉。当公众已经选择了用脚投票之后,中国奶业标准高些低些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奶业的准入门槛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时,中国奶业并没有迎来新一轮的机会,反而把顺势涨价的洋奶粉送上了阳光大道。
如是对比耐人寻味:洋奶粉涨价,却受到消费者的追捧,而国产奶粉降低了行业标准,但消费者却不买账。由此引发出的反思是,我们该怎样保护奶业,是继续以低标准来要求国产奶业,从而使其在一个低标准的环境里较为顺利地生存,还是采取更为严厉的标准,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进一步的问题则是,如果以低标准易生存为由,让中国奶企低端化生产与生存,那么面对洋奶粉的信誉,以及产品的高端化,我们的奶企是否会一败涂地?谁会信任一个连标准都要就低而不就高的行业呢?更何况,这个行业还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身为消费者,我们当然希望中国奶企能通过对毒奶粉的反思,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拿出让人信任的产品来,但倘若按照当下低标准生存的趋势,恐怕国内奶企的相关产品还会继续被洋奶粉不断蚕食,这难道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