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指挥浙鲁豫警方破获一起团伙生产销售食用地沟油案件,这是警方首次全环节破获以地沟油为原料制售食用油的重大案件。警方同时证实,上万吨地沟油经简单处理后流向粮油市场。国务院、公安部等联合部署,已展开专项打击。
最近十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让人觉得中国人就是一群小白鼠,不断吞咽各种有害食品以挑战自身抵抗力极限。地沟油流向普通餐桌的事件,再次令人大规模耸动。因为这不是你去火锅店或苍蝇馆子时可能撞上的霉运,而是坐在家中,享用爱妻亲手烹饪的菜肴时都可能遭遇的打击。相比苏丹红、避孕药黄鳝、沥青板鸭等问题食品,地沟油回流餐桌对普通百姓的威胁显然更大。据学者何东平统计,目前中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食用油消费总量约为2250万吨。也即是说,中国人在一个月里可能有三天都在狼吞虎咽地沟油!
应当说,国务院、公安部的专项打击较为及时,也有一定力度。但人们仍会担心,专项打击是否能根治地沟油?会否只是一时的热闹?而通缉地沟油之后,又如何才能真正将其在万人之前斩首示众?
有网友讽刺说,地沟油最初叫食品质量,然后叫食品卫生,接着叫食品安全,现在又考虑叫食品犯罪,估计很快就要改叫食品杀人,最后将发展成食品武器。到那时,地沟油的归口单位既不属农业,也不属工商、质监、公安,强烈建议编入军工序列。
网友的话虽夸张,但一语道破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那就是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缺失。如果只是某个部门的孤军奋战,很难彻底斩断地沟油产业链,因此,质监、工商、公安、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的联手,就显得异常重要和必要。
在上述部门中,质监部门的责任首当其冲,也最为人诟病。有媒体人发微博说,公安部打击地沟油没打到根子上--根子是各地质监系统的养鱼执法!一位质监局工程师举例,北方某省的省级质监局,会在年初向基层下发创收任务,日常工作往往以罚代管。更严重的是,权钱交易在地沟油产业链中屡屡闪现。公安部通报的此次案件表明,当前的地沟油加工不仅有黑作坊式的小规模操作,更有投资过千万的企业化运作,后者甚至通过了食品安全QS认证!这简直就是奉旨炼地沟油了。
在我看来,要根绝地沟油,必须双管齐下,一边打击炼地沟油为食用油的黑心厂家,一边严控回收环节、从原料上消除隐患。目前地沟油的回收单位和处置单位是分开的,回收企业往往受利益驱动,把大量废油直接销往外地。而根据国家文件规定,地沟油的经营流转环节应实施"五联单登记制度",即发生企业、回收企业、初加工企业、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和最终使用企业,只有五方全部签单,才算完成处置。但是,目前根本做不到,常是一方或两方签单,就可经营流转地沟油,中间漏洞极多,加上监管缺失,地沟油大量涌向餐桌也就在所难免。
事实上,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也曾出现地沟油回流餐桌的问题。但经过政府与社会的长期努力,通过法律约束、源头控制、政府补贴、资源化利用等措施,最终有效解决地沟油问题。加拿大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加拿大人的餐桌上不可能出现地沟油,因为厨余废油不会立即排入下水道,而是经过一系列处理,再生成为生物燃料、肥皂和润滑油等产品,这得益于加拿大从废油的源头到终端所建立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和监管系统。政府特意制定了生物燃料法规,为餐馆和家庭提供上门回收废油服务,环保机构也从中担当中介和监察的角色。从源头控制到产业链建设,在一系列措施的共同控制下,加拿大根绝了地沟油回流餐桌,使得地沟油涅槃重生。
好在,近年中国一些地方也已开始尝试地沟油再生的市场化运作:扶持标杆企业,专门从事餐厨垃圾的回收利用,处理后的产品主要用于工业用油和制剂;或者促进大型化工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将地沟油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制成生物柴油。据测算,地沟油变生物柴油,利润在每吨1500-2000元之间,比非法炼成食用油的利润更大。只要机制理顺,将对相关从业者产生巨大吸引力。
要之,在打击地沟油的战役中,我们应当既有鲧的法子-堵,对其流回餐桌的各种渠道和方式严防死守,也有大禹的法子-疏,促成其再生涅槃、变废为宝。如此两手抓两手硬,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人终于能够兴高采烈地与它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