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特大案件被破获,涉案人员终将落入法网应无疑问。而我们最为关心的是,这个案件能否成为扭转食品安全监管乏力的转折点。食品安全曾经频现危机,在一次又一次的警报声中,公众和政府部门或许已有疲惫心态。如果我们对这次的地沟油危机没有清醒的认识和期待,那么就被已经流向餐桌的地沟油白白地毒害了一次。
地沟油大量流向餐桌的传闻已被证实。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跨地域的地沟油产销链条已经结成吞噬公众健康的罪恶网络。
在地沟油生产销售各环节明知故犯的,显然都已见利忘义,乃至践踏法律。明知经营和使用的食用油是可疑的,仍然心存侥幸,也是对道德风险的放纵。被揭开盖子的地沟油既映照了食品安全危机,也折射了道德危机。
违法犯罪者固然要被绳之以法,但是仅止于此也不足以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毕竟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不只是地沟油,还曾有"染色馒头"、"毒豆芽"等。维护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企业、政府、消费者,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短板。违法企业之所以敢于大量生产销售地沟油,是因为市场上确有不负责任的经营者。一些粮油企业或者饭店,为了节省成本,不断压低采购标准和社会责任,为地沟油流向餐桌松开了第一道阀门。如果每个粮油、餐饮经营单位都能自觉地提高警惕,抵制暴利的诱惑,地沟油即便有产量,也没有销量。
当然,催生企业的"道德血液"也不能只靠自觉。政府部门的监管更为关键。监管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也离不了严格的执法。违法成本越高,守法者往往就越多,这是个普遍的道理。如果在每一次的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中,有不轨行为的经营者都能得到严惩,那么他们血液中的"道德稠度"就会逐渐提高。反之,如果违法收益远高于违法成本,就会助长违法者的胆量。
监管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否则就可能成为摆设。谈到整顿地沟油,目前没有一个部门主动站出来承揽责任。确实,这种活儿又脏又累,很难出政绩、创收益。但是,地沟油形成这么大的"产业规模",也正是钻了各部门职责不清、懒于作为的空子。按照现有的文件,对地沟油的管理属于"齐抓共管",从上游到下游都是层层设卡,城管、工商、商务、质监、食药监管、公安、卫生等部门各有其责。而另一方面,分段监管也容易出现"有好处就上,没好处就散"的弊端。立项审批的时候,各个部门的印章是一个都不能少,而到了监管的时候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不法之徒一次又一次地从监管缝隙中寻找到机会,现行的监管模式就没有理由以静制动了。
同时,作为消费者也应当瞪大眼睛,对所有的不法经营形成强力监督。如果你每天眼睁睁地看着泔水流向了可疑的黑作坊而不管不问,以为事不关己,就可以高高挂起,或许,哪天自己吃到的地沟油就与此有关。一个人人只求自保的社会恰恰是一个人人自危的社会。作为消费者,应该为自己负责,也该为他人负责。只有每个人都负起社会责任了,这个社会才会能以最小的运行成本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否则,单靠严打式整顿来治理地沟油未必能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一起特大案件被破获,涉案人员终将落入法网应无疑问。而我们最为关心的是,这个案件能否成为扭转食品安全监管乏力的转折点。食品安全曾经频现危机,在一次又一次的警报声中,公众和政府部门或许已有疲惫心态。如果我们对这次的地沟油危机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就被已经流向餐桌的地沟油白白地毒害了一次。
这次的食品安全危机能否成为"最后一次",就取决于我们能否真正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