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
在矿泉水中,依云算得上是一个"贵族".
在超市里购买依云的消费者不算多,在很多人眼中,依云矿泉水俨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为它价格很高,进口品牌。在普通消费者那里,价格高、牌子响的产品肯定是名优产品。所以一些公司开会或是待客,以桌上摆的是不是依云来判断来宾的档次。但是这个矿泉水"贵族"却徒有其表。
昨天快报一篇报道指出:"卖得这么贵,结果却是不合格?"11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份报告,让众多依云矿泉水的忠实粉丝傻了眼。在422种入境不合格化妆品和食品中,北京盛世唯嘉商贸有限公司进口的9.6吨法国依云矿泉水,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也就是说,喝这个矿泉水,是拿自己的健康赌虚荣。有网友呼吁,价格与品质如此不符,是该揭下依云身上这层虚幻的外衣了。
迷信进口产品和品牌产品,是许多国内消费者的习惯。按理说,能够被选择进口中国,在消费者眼中属于名牌,产品质量自然比一般产品要过得硬。这样的逻辑本来没有错。名牌,特别是进口品牌,应该成为放心消费的要素之一。但奇怪的是,一些进口品牌反而反其道而行之,在产品质量上摆出好大的乌龙。
就拿依云矿泉水来说,快报记者查询发现,依云矿泉水在中国被检为不合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近年来,依云矿泉水共有5次登上国家质检总局检验不合格的"黑榜".据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从法国进口的80.44吨依云天然矿泉水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2007年5月17日,依云矿泉水被上海检疫部门查出的不合格产品总计118.4235吨,原因是细菌总数超标。而在2006年8月和9月,还分别有16.9298吨和5.2272吨依云矿泉水被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查出细菌总数超标。
五年五次入"黑榜",这哪里像一点进口品牌的样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屡败屡战"的宽纵?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仅仅一般消费者患上了"名牌依赖症",有关市场和监管环节也出现了"名牌迷信".记者联系了国内几家依云矿泉水的代理商,对方表示,当初进货时,有法方的质量检验证书,而且有当地海关的检验证明。
就凭一纸检验书和一个当地证明,也不问青红皂白就当作进口好东西放进来,已经不止一次地让我们消费者吃亏了。本月初,美国一家非营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发布报告称,检测结果显示在多国销售的"强生"牌婴儿洗发水含有被认定为有害物质的季铵盐―15,其中包括中国。这种有害物质可能致癌。让人意外的是,同样的产品在北欧、日本等一些国家不含上述物质。
强生是著名品牌,但是它在中国等地搞双重标准,虽然辩解说符合规定,但是它对中国消费者的侵害是客观存在的。不管这个侵害是不是在"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
一方面,我们要求来自国内外的所谓品牌产品有自律的"道德血液",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审视放纵"名牌陷阱"的监管环节。
我们大致知道,造成"名牌陷阱"的原因一部分是国外的监管标准更高,准入门槛更严,以至企业必须提高质量标准。而我们这里却因为现实需要,屡屡出现标准"降低门".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企业需要有更高的社会责任外,我国相关标准也应该与国外高标准看齐,不能动辄"内外有别""名品免检".
比如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速冻食品"金黄色葡萄球菌"风波。现行国标中,速冻食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但在正征求意见的准"新国标"里,却规定了可以检出的限量值。这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再遇"降低门"的质疑。因为这样的宽容,或许给了一些原本精益求精的品牌企业放松自我约束的理由。
过去,我们老百姓一般以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不大会出现在名牌产品中,特别是久负盛名而又效益不错的知名企业,一定会珍惜已有的声誉,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的投入,在质量防控环节上设置多重关卡,严防死守,但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幻想。如果监管机关放松对此的警惕,"三鹿奶粉""双汇瘦肉精"式的名牌陷阱还会让我们付出代价。
像五年五次上黑榜的这种"品牌",我们还是拒绝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