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起,速冻食品新国标将实施,这意味着金黄色葡萄球菌将由不得检出变为限量检出。针对公众质疑,中国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首席专家刘秀梅在三亚参加某论坛时表示,公众不应局限于关注具体数值,更要关注新国标制定过程中采样量的扩大。速冻食品零下18℃保存,菌量没有条件产毒。于此,在一定量的范围当中对人体是安全的。(11月27日《京华时报》)
对此,我有点儿看不懂。首先,国标的制订与释疑理当由国家质检总局来主导完成,或者说由国家食药监总局来广纳民谏以便制订公布,怎么疾控中心的专家这么着急,有板有眼地来诠释公众对此的质疑?再来看看刘秀梅的三个核心观点:一是零下18℃保存无毒、无忧;二是应保护传统民族企业的正常发展;三是若都按零风险,企业成本很大,最后消费者利益受损。
要想让速冻食品时时处于零下18℃的相对安全的环境下,目前我国的食品销售环节还难以保障。在沿海沿江经济较为发达的较大城市的大型商场、超市里,或许能做到,但在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大量中小型商场、超市里,要使速冻食品时时处于零下18℃的柜子里,谈何容易?所以刘秀梅这一说法,显得有些理想化。是的,民族企业是该正常发展,但这要以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尽快与国际标准对接为前提。如果总是要想涨价时,就去与国际接轨,而系牵公民食品安全时,就不去接轨了,就拿保护民族产品来说事,这只能让广大消费者的疑团日渐增厚。
再说白点,若入口食品存在安全风险,这样的生产企业即便很民族化,也不值得保护,应该停产整顿才对。我们看到,一些人拉降标准,总有一些看似很高尚的理由,之前被广泛议论的奶业标准下降问题,便有人称是保护民族产业和奶农的利益。而且这类标准几乎都群体性地绕过了消费者这道关,只是在出台之后诟病之声渐起后,才有相关人士出来抛出标准下降的各类挡箭牌。
显然,公开立标是制定国标的最根本也是最起码的必经程序。遗憾的是,我们鲜见有关部门这样做,任何一项行业标准的出台,应是政府部门、企业、消费者三方合作的结果,但愿以后别再出现自降了的新国标引发质疑后再有人跑出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