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央视主播赵普发微博建议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相关内幕“很可怕”。有网友称,该微博指老酸奶和果冻中的增稠剂,有可能使用皮革炼制的工业明胶。目前,已有多家乳企否认曾使用工业明胶。有专家表示,从成本上分析,大品牌企业不可能使用工业明胶。(4月10日,《新京报》)
企业出来否认,专家出来辟谣。这是每次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消费者都会看到的情景,而几乎每次都是企业和专家完败。所以,不难猜测,此次辟谣基本不会有成效,各地“老酸奶”受到消费者抵制或成必然。
遇到多次心理加生理双重打击,消费者基本上对于此类辟谣“零信任”,哪怕企业负责人当面吃酸奶,都不可能挽回业已失去的信誉,消费者可能会选择不再吃它。有人说,这真的是谣言,消费者被蒙蔽,然而哪怕是谣言,消费者都会选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就是目前食品安全的信任现状。
有人会说,消费者太傻,怎么能随便就相信谣言呢?但他并不知道,消费者就是因为太傻,才多次不相信谣言,结果呢?所以,与其说是谣言闯祸,不如说是消费者已经变聪明,“听风就是雨”、“惹不起躲得起”就是消费者自保的信条。这不是消费者太过敏,而是食品行业多次坑害消费者的“业报”。
笔者仍然相信,食品行业里有生产安全食品的企业。然而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已经击溃了消费者本就脆弱的神经。这就是“老鼠屎”效应,许多的好“羹”已经被搅坏,没被搅坏的好“羹”,消费者也不敢吃,因为老鼠屎仍然没有被清除,看着仍然很恶心,怎么吃得下去,这也许就是消费者听到专家辟谣的复杂心态。
消费者对于“老酸奶”辟谣“零信任”,可以说是食品安全信任危机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起事件是其发出的信号。哪怕没有经过调查,也没有正式的报道,个人的微博都可能引发信任风暴。拥有话语权的人士发出善意的提醒,都可能引发过多的猜测。目前,整个食品行业都面临被怀疑而无法澄清的危险局面。
然而,话说回来,这又能怪谁呢?怪消费者?他们本就处于弱势,已成“惊弓之鸟”;怪监管部门?但是是谁在做“利益寻租”,是谁在打“擦边球”,又是谁在不断改革技术,逃避可能出现的惩罚,辟谣“零信任”其实就是食品行业自食恶果。
这次是老酸奶,下次又是哪个产品?消费者和企业都在谣言和真实中继续苦恼,这才是食品安全辟谣“零信任”最强大的破坏力。它让品行高尚的企业“痛不欲生”,也让消费者“提心吊胆”。而要重新挽回消费者对企业出面辟谣的信任,就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彻底清除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老鼠屎”,这样才能重拾信誉。(长江网 欧阳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