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巧俊 文 陶小莫 图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山东烟台红富士苹果被装着违禁药品退菌特和福美胂的药袋包裹长大。2012年3月,当地曾查处药袋200多万只,并下令禁止使用。目前这种药袋仍被大量使用。果农称苹果交易量大抽检很难发现农药残留。农药检定专家表示退菌特和福美胂没有明确的检测标准。
报道的影响力很大,作为读者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红富士苹果不能再买了。而烟台的读者则说用袋包裹苹果是真的,那是因为给苹果套袋,苹果漂亮、品质好,也好卖。是记者采写的新闻失实了吗?这也不大可能,记者暗访拍摄到了生产药袋的作坊以及果农戴着口罩给幼果套药袋的图片。报道说,5月下旬至6月上旬,记者多次驱车沿S304省道调查,从栖霞市到招远市百余公里沿线,几乎绵连的各村苹果园都在大量使用药袋。6月2日,栖霞市桃村镇,S304省道南侧大片苹果地里,记者随机打开一个纸袋,里面黑色纸上顿时飘洒出白色粉末,有些已附着在果实上,散发出浓浓的药味。
很明显,这条新闻对红富士苹果的打击将是严重的,给果农带来的损失也会惨重。对于那些套农药袋的果农来说,他们是咎由自取,但对于没有套药袋的果农来说,蒙受这样的损失就不应该。但现在的问题是,媒体在揭露这样的内幕时,一定要尽量准确、不夸大,不伤害无辜,不因此毁掉一个产业,不给无辜果农带来欲哭无泪的后果。在这方面,媒体2007年有关“蕉癌”的报道就是一个血的教训。
其实香蕉并不会生癌,过去也没有“蕉癌”一词,记者当年报道广东香蕉发生了巴拿马病时,把这种发生了10多年仍无有效治疗办法的病比喻为“蕉癌”。虽然稿件从头到尾看不出香蕉巴拿马病和“吃香蕉会致癌”之说有任何关联,但就是“蕉癌”这样一个修饰词,让果农损失近3亿元。广东徐闻县的香蕉每斤只能卖3分钱,有的蕉农拿香蕉喂猪,有的蕉农干脆让成熟的香蕉烂在蕉园里。许多农民是血本无归,甚至是彻底破产。(据2007年6月11日《江南都市报》)
我在这里没有责备记者的意思,倒佩服记者深入基层暗访的精神,有问题就应曝光,维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没有错。但是,类似这样的新闻如何做,的确值得探讨。
对于这种影响力巨大的报道,必须全面准确。准确,绝大部分记者能做到,但要做到全面往往就难。比如报道“药袋苹果”,就要搞清楚烟台市红富士苹果共有多少面积,其中“药袋苹果”有多少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多少等,这样就不会被“几个老鼠屎搅坏一盆粥”(烟台网友语)。要得到这些具体的数字虽然要费些周折,但也应该能得到。
还有,药袋使用的农药是被哪些规定禁止的?为什么要禁止?为什么农业部门认为对此“没有明确的检测标准”?目前烟台使用的药袋对苹果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记者也应该尽量搞清楚,让曾经购买过烟台苹果的人有一个基本了解。如果苹果中残留的毒性不是特别大,就不能简单地用“毒苹果”去称呼。
要知道,如果不用农药就能种出好苹果,果农们是不会花钱找骂的。烟台红富士苹果享有盛名,作为“中国苹果之都”,更应该引导农民珍惜品牌,地方政府的各个服务和监管部门对此负有责任,媒体也应具有这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