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山寨食品"需要制度给力
□陈开冬
前不久的《人民日报》称:自5月10日起,河北省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清查"山寨食品"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着力解决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山寨手机"、"山寨服装"等山寨日用品在市面上的不断出现,不法分子也触类旁通,在食品方面也打起不良念头,使"山寨食品"泛滥成灾。而农村由于面广难以监管、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又成了"山寨食品"的重灾区。
"山寨食品"之所以能一下子泛滥成灾,主要是食品行业门槛低,"山寨"起来比较容易,且成本不高,价格低廉。而生产"山寨食品"的企业将自己的食品套上以假乱真的"名牌"包装,不仅节约了品牌宣传的前期成本,更能让这些企业搭上便车,借助名牌的优势大大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快速地获取高额回报。
而有些消费者明知是"山寨食品",但由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又贪图便宜,抑或认为既然会在市场上流通,品质一定不会有大问题。而有些消费者在买到这些品名和正品极其相似、迷惑性极强的山寨食品时,又不愿意为这点小钱去维权,只好自认倒霉。这样一来,"山寨食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就不足为怪了。而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最终形成监管真空。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各部门之间又相互推诿,来回"踢皮球".在市场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山寨食品"自然就难以杜绝。
"山寨食品"从包装上与一些正规的名牌产品高度相像,往往只是一字之差,几乎可以乱真,让消费者难辨真假,但质量却大相径庭。"山寨食品"不仅涉及商标侵权,涉嫌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更可怕的是绝大多数"山寨食品"中都存在使用一些国家禁止添加或添加量超出正常范围的添加剂,卫生条件不达标,使用有毒有害包装物等行为,严重地影响着食品安全。食用了这些食品,轻则身体不适,影响身心健康,重则会威胁生命。
治理"山寨食品"势在必行。但要使"山寨食品"得到有效的遏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要明确监管部门职责、赏罚分明,形成长效机制,使职能部门既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又要联手合作,形成合力。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和追惩机制,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个部门相关人员的责任。要依法规范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为,加大对"山寨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并施以重拳。要做好"山寨食品"的源头控制,不仅要查处违法经营"山寨食品"的商店,也要找出生产和加工"山寨食品"的黑作坊,查处为傍名牌的"山寨食品"乔装打扮的商品包装的印刷厂家,斩断"山寨食品"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条。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山寨食品"危害的宣传,教育人们自觉抵制消费"山寨食品",引导人们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及时公布"山寨食品"黑名单,并采取有效途径向农村地区发布消费警示,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防范能力。要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鼓励群众参与,发动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形成对"山寨食品"围攻和人人喊打的局面,切实使"山寨食品"无容身之地。
【每日甘肃网--主流媒体 甘肃门户】 原文链接: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2/06/07/0125212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