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丛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对媒体表示,国务院各部门正在协调研究,将采取更为有效的专项管理办法来确保婴幼儿奶粉安全,这些措施将会尽快出台。
现实的状况确实已不能容许官方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再有半点迟疑。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奶粉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和质疑,国内奶粉质量和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且其问题屡禁不止。据了解,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喝上一口放心奶纷纷选择国外奶粉品牌,可惜的是,国外奶粉品牌不再如消费者所认为的那样安全,也不再那么简单易得。
近日,除了香港方面的限奶令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外,再次有业内人士将矛头指向了借道海外反攻国内市场的中资"洋奶粉".
有报道称,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近百个进口洋品牌中,近八成采取在海外注册商标、委托国外代工厂负责生产继而转销国内的方式。业内人士透露,每年都会有大量进口奶粉因检验检疫不达标被拦在海关关口,这其中,九成以上都是上述打扮出来的"洋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品牌多数是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注册的。也就是说,在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丧失信任之时,国内一些人便找到了这个借道生财的方式,专打进口牌。这些洋品牌也确实够有魅力,有媒体报道称,合生元去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澳优销售额接近5亿元。施恩在被曝出涉嫌扮演洋品牌身份之后,销售额从十多亿元迅速下滑,目前依然有七八亿元的销售额。
乳业专家王丁棉曾分析认为,这些洋品牌在技术实力、生产标准等方面均存在问题。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所谓的这些"洋品牌"在研发、生产方面是"偷懒"的,其生产、研发、营销等成本明显低于其他品牌。
事实上,所谓洋奶粉的这种做法不仅对国内消费者是一种伤害,对国内国外的品牌而言都将是一种危害。因为这些"洋奶粉"成本明显要低,这势必会在市场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或许,买得起洋奶粉的消费者不会过多的在乎价钱,但是这些混淆洋奶粉市场的品牌,必将对整个市场和消费者的判断选择产生负面影响,消费者不禁会问,国内国外的奶粉都不安全了,我们还能信任谁?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食品安全问题一再被重点提及,官方发言人也表示将采取措施,但现实的情况却极其复杂多变,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中资奶粉"借道"海外反攻国内市场,甚至在国外注册洋品牌等方式也确有一定成效。
不过,这种成效将是短期的,因为随着进口洋品牌奶粉真相的曝光,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将加强,消费也将更加警惕。目前需要做的仍然是官方监管、消费者监督举报相结合,以实现消费环境的自净,可谓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