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光洲(记者,三鹿奶粉事件率先披露者)
为女儿买奶粉,发现价格比一个月前暴涨了近50%,这才发现香港的奶粉限购政策效果立竿见影,内地网上代购进口奶粉则闻风而涨。
责怪香港政府的限购或许不理性,怪只能怪内地奶粉质量不争气。面对今日自己购买奶粉的囧境与“屈辱”,我内心甚至涌起一点“悔意”,当年曝光三鹿奶粉事件的决定是不是有些草率?如果给奶粉企业一些时间和机会,我们或许能避免今日的自食苦果?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让食品卫生法提前出台,并催生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以加强协调监管,但其后仍出现了三聚氰胺奶粉的回炉上市及毒胶囊等事件。对于新组建的食药监总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九龙治水的局面,但我仍担心职能的整合能否根治各种违法现象。
我的建议是只有把食品安全生产与监管置于媒体舆论监督的阳光下,才是扫除顽疾的良药。
美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和中国目前食品安全困境同样的问题频发期,政府不停地立法,并调整机构设置加大监管力度,但问题仍然不断。但为什么后来情况得到根本改善?我觉得其原因或许得益于媒体的“扒粪”运动,即舆论监督。
上世纪初,美国作家辛克莱(Upton Sinclair)写的小说《从林》(The Jungle),对一个肉食品加工厂的肮脏环境做了仔细描写,惊动了总统,并掀开了一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立法、监管与舆论互动的改进行动。当然,这部小说也引发了美国肉制品出口的大幅下滑与行业的恐慌。
我曾访问过美国一家食品安全报社,他们称媒体的报道只需要对事实负责,无需考虑其他的大局与行业发展信心问题。反思我们,媒体报道总显得有些瞻前顾后、遮遮掩掩,有关部门则常怪媒体不讲大局或虚假报道。而在美国每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媒体监督的身影。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媒体一定不是政府的天敌,只要双方的全力合作,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舆论监督的阳光下,亦不失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