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特约评论员 傅蔚冈
农夫山泉的瓶装水检测标准问题还未尘埃落定,近日又有媒体报道了有关整个瓶装水市场的“标准乱象”.据该报道披露的信息,目前中国瓶装水行业的标准问题多多,如瓶装饮用水的病菌和微生物标准可能低于自来水;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着行业巨头和利益集团的参与;企业标准成为“商业秘密”而未公布等。
报道中提到的这些问题可能都是事实。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些乱象,并该如何改进呢?有专家认为,瓶装水的标准应该尽快统一,以自来水的标准为基础,并考虑瓶装水在生产过程、保存期限等方面的特殊性。而来自公众的声音则要求政府加强对瓶装水市场的监管。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瓶装水市场的“标准乱象”?
在现代社会,标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绝大多数消费者无法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判定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的品质。如果消费者对产品品质没有把握,那就会减少购买此类产品。而产品的质量标准就是为解决消费者获得产品信息成本过高的难题而制定。当市场中就某种产品和服务达成标准后,消费者购买的此类产品或者服务都能满足基本的安全要求,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甄别成本也可以降低。产品标准是厂家为了更好地销售其产品而自发地向消费者作出的承诺。
但需注意的是,说某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该产品的实际表现和那些标准绝对一一相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自身的标准总是要高于国家标准。因此,切不可以某项产品“国标”的高低来衡量产品的实际品质。假设产品的品质都是等同于国标,那就意味着这些产品的性能几乎是一样的。事实上各个厂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大都会以比国标更为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产品,以此增强其在市场上的号召力。
同时还必须强调的是,不同的标准往往意味着不同的投入成本:通常厂家的标准越严厉,生产者所需支付的合规成本就越高。因此,监管部门制定产品的国家标准总是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水平和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而不是单纯在技术上提高标准。有学者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假设某落后地区的建筑都采用最发达地区的标准,那意味着绝大多数落后地区的民众都将没有能力住这样的建筑,因为他们的收入低于最发达地区。考虑到中国各个阶层的收入水平不一,国家标准不一定非要定得很高,否则就会影响那些低收入阶层的利益。
不同的标准意味着不同的成本,因此标准制定过程会充满各种利益博弈,而不仅是一个有关安全的技术性问题。就像媒体对瓶装水标准乱象报道所提及的,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会有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现象出现。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并不是问题,因为企业身处这个行业的第一线,能够知悉问题所在,关键是要公布标准制定的程序,让相关程序接受公众的监督。
退一步,即便如很多媒体所说,某些企业具体参与制定了瓶装水标准,也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是,目前的瓶装水市场并不是寡头垄断,而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如果法定标准较低,那么就会有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执行更高的标准来吸引消费者的青睐。一个明智的企业不会将其企业标准作为商业秘密不予公开,而是会公开其执行标准,从而获取消费者的信任。
而从瓶装水市场的实际表现来看,尽管这个市场存在着所谓标准乱象,但这个市场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安全危机,这就是市场竞争所起到的作用,让每个参与竞争的企业都能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的行为。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