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米镉含量标准是否过严争论再起,但“多少超标”“超标多少”却仍未明晰。广东抽检数字证实,绝大多数国产大米能够达标
“镉米”终于由传言走向现实。在广东省为期数月的全省大抽检中,“镉米”被验明正身,确实大量在该省市场上出现,并且主要由湖南、广东、江西和广西等省份出产。
在广东省查出的150多批次镉含量超标大米中,来自湖南的“镉米”占了半数以上。有湖南学者开始为湖南大米喊冤,称多数“镉米”仅是镉含量轻微超标,其原因也并非镉污染,而是省内稻田土壤多呈酸性、镉的本底值较高、稻种吸镉能力较强等。
不仅是湖南学者,当前,不少国内稻米学者都认同此论,提出湖南之外也存在数量不少的镉含量轻微超标大米。他们普遍的观点是,现行米镉标准即大米镉含量标准过严,使不该成为“镉米”的大米,成了“镉米”。如果将标准放宽至国际标准,那么中国的“镉米”数量将寥寥无几。
事实上,关于米镉标准的争论,在中国学界已持续多年,在近年食品新标准制定过程中,正反方争论亦十分激烈。
然而,在这种争论背后,却有两个问题从未被搞清楚:一是多少超标,中国到底有多少“镉米?一是超标多少,即这些“镉米”的镉含量水平如何?
显然,如果搞不清上述两个问题,或者不能大致预判上述两个问题,米镉标准的争论就失去了前提。
正方、反方凭着对前提不一致的判断和感觉,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永远也扯不清。
当前中国执行的米镉标准是0.2毫克/千克,超过即为超标,就成了民间俗称的“镉米”。日本等多国执行的米镉标准是0.4毫克/千克。前述学者所称的镉轻微超标大米,即指镉含量超过国标,但低于0.4毫克/千克的大米。
中国为什么定成0.2?其实与他国一样,是按照国际通行的人体允许镉摄入量推算而来。参与标准制定的学者曾解释,中国严于他国,并非刻意,而是中国与他国不同,大米是中国人的绝对主食。道理很简单,同样镉含量的大米,外国人吃米少,所以摄入镉总量少,中国人吃米多,摄入镉总量就多。
因为上述原因,坚持0.2毫克/千克国标的学者,认为外界说中国米镉标准过严是一种误解。甚至,有人说计算上中国人吃米多的因素,中国的米镉标准反而比国外宽松。
但认为现行国标过严者则反驳,标准不能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还得迁就现实。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也以大米为主食,但米镉标准却比中国大陆宽松一倍,是0.4毫克/千克,其原因就是迁就现实。并且,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并没有因标准宽松而出现明显的镉伤害现象。
从上述争论来看,正反方各有其理。确实,一个合适的标准,理想和现实都要兼顾。
但是,从现实来说,中国绝大多数大米难道真的无法达到0.2毫克/千克国标吗?恐怕不是。
广东的全省大抽检,或许提供了一组值得参考的数字。全省抽检了4600多批次,不达标3.3%左右。重灾区广州、清远两市,不达标批次接近9%。如果此抽检可靠,广东市场上90%甚至95%以上的大米能够达到现行国标。
细查广东公布的不合格批次大米数据,可以发现相当数量的“镉米”并非是轻微超标,而是严重超标。以广东省工商局查出的14批次有产地“镉米”(其中13批次来自湖南省)为例,镉轻微超标仅6批次,8批次则是严重超标。
起码,广东的抽检不能支持中国米镉标准过严说。广东数据还说明,就算放宽标准,也仅能排除较少量的“镉米”。问题是,仅仅为了这较少量的轻微超标米,就放宽米镉标准,让全体国人的镉暴露风险合法放大,值得吗?
广东的抽检数据或许只反映广东的大米情况,同样的抽检如果放到湖南,或许结果会不一样。不能排除的一种情况是,湖南省的抽检数字能反映出,现行国标确实过严。果真如是,那么数字面前,标准确需重新检视。
但问题的关键是,湖南从未对外界拿出一个证明标准过严的真实数字。
其实,解决镉轻微超标大米问题,并非只有放宽米镉标准一条路,更现实的是利用科技手段实施稻米降镉,使其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