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机械  北京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王丁棉:蒙牛使“拖字诀”失去的会更多

   日期:2011-10-10     来源: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浏览:214    
   2011奶奶9月28日报道9月20日,成都消费者陈女士遭遇霉斑红牛酸奶,愤而投诉,要求蒙牛回收和销毁该批次“问题奶”。但接下来蒙牛的一系列处置措施并未让消费者感受到“蒙牛的诚意”。

  9月23日,蒙牛经销商称已回收5000余盒同批号的酸奶。26日,蒙牛负责四川经销商管理的经理约见陈女士,否认经销商的说法,提出给予300倍甚至500倍的赔偿了结此事(本网9月27日曾作报道,详细>>>)。蒙牛的处置意见被陈女士断然拒绝。她表示,“只想了解酸奶变质的真正原因,希望蒙牛能向消费者作出交代。”

  至此,双方协商陷入僵局。面对消费者的追问,蒙牛集团相关人士只表示,“集团新闻发言人不在国内,无法作出回应。”

  带着消费者的疑问,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今(28)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国际权威专家协会奶业领域专家王丁棉。

  王丁棉表示,陈女士遭遇的是蒙牛惯用的办法。据他所知,在广州、深圳和其他地方,此前发生的消费者产品质量投诉,蒙牛基本上都用类似方法处理。但“使用‘拖字诀’或回避不是一种高明的危机处理办法,反而会增加对危机事件企业的不信任度,失去的会更多”。

  不敢直面说明当事企业底气不足

  新闻背景:9月26日,蒙牛负责四川经销商管理的经理张玉峰约见陈女士,称蒙牛希望尽快解决此事,可给予她300倍甚至500倍的赔偿。这一提议被陈女士女士拒绝。

  王丁棉:指望通过几百倍的赔偿私了,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消费者在事件中所希望得到的,不是那些赔款,而是对产品变质原因的知情权和当事企业的诚恳态度,希望当事企业从中吸取教训。

  “霉斑酸奶”事件发生后,蒙牛缺乏勇气直接面对,这一方面说明了当事企业底气不足,处于心虚状态;另一方面,使用这种“拖字诀“或回避的手段不是一种高明的危机处理办法,反而会增加对企业的不信任度,失去的会更多。

  类似的危机处理手法是蒙牛的惯用手法。据我所知,在广州、深圳或其他地方,此前所发生的消费者产品质量投诉案件,基本上都是采用类似的方法去处理,结局大致上也不外乎退货、换货、赔货,就是赔款;还有另一类的结果,就是通过各种途径,使投诉不了了之。

  即使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蒙牛也有责任

  新闻背景:陈女士要求蒙牛回收和销毁该批次“问题奶”,蒙牛回应,企业只负责牛奶装盒之前的检测,并称不是生产的问题,是“过程”的问题。

  王丁棉:当乳产品在销售中如发现有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或投诉时,当事生产企业仅仅将留存在生产工厂的留样产品送检是欠缺说服力的。从习惯的做法以及危机事件的处理程序来说,当事企业首先应将在售中的被投诉的同一批次的产品送检。蒙牛公司的这种回应,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表态。

  食品生产企业不论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或是贮存、流通、销售整个过程,都负有自己产品对消费者食品安全保证的义务与责任。

  生产企业同时具有对经销商、便利店、商场的食品质量安全指导与监督的义务。

  不开包就能检测,蒙牛有这么高级的技术吗?

  新闻背景:9月26日,蒙牛四川地区相关负责人称,对市面上回收的酸奶,蒙牛“不用拆开检测,而是有专门的检测仪器”。

  王丁棉:不拆包就能检测出瓶中或盒子里面的酸奶是否变质,这有点太夸张了。

  导致酸奶变质的因素有多种可能。通常情况下,酸奶霉变是由酸牛奶中含有霉菌所致,而检测霉菌必须拆包才能检出。据我所知,目前市面上尚未有从包装外可直接检测出包装内的酸奶是否变质的检测设备与技术。

  如果按蒙牛所说,他们公司确拥有这么高级的检测设备的话,那么,蒙牛可以把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告知大众,告知他们是使用什么名称、型号,什么品牌的检测设备,以及是根据什么的原理进行检测,具体的检测技术或手段和方法又是什么?

  奶业企业“生病”,要及时将病因告知公众,求得谅解

  新闻背景:今年,蒙牛在成都市场已有两次变质奶事件被曝光,在国内其他地方,奶业企业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

  王丁棉:凡是做食品,都有质量安全的风险存在。假若危机降临到某一企业,这家企业必须冷静应对,态度要端正、要务实。首先应从产品原料、产品加工、产品包装、产品贮存、产品流通、产品加工环境等方面入手,筛查有无导致产品变质的风险危机点的存在,要真正把“病因”找出来。另外,奶业企业对外的危机公关策略要明智,要将事件真相告知消费者及媒体,以求得到公众的谅解,让消费者恢复对品牌的信心。

  【评论】面对“猛牛”,我们只能用脚投票

  发生在成都的蒙牛红枣酸奶变质事件有了新进展,经销商向消费者提出:我们可以违反公司制度,为你多赔到500倍,只想尽快解决此事。

  我认为,再没有更好的语言,能够像这句话一样暴露出蒙牛长期以来的行为逻辑: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

  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在那么多媒体均保持合作的情况下,蒙牛还是频繁出事。因为,它总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摆平各种消费者投诉,哪怕已经造成公共安全事件,而不太有动力花大成本去完善质量体系,在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难以避免。至少在此次红枣奶变质事件中,我们没有看到蒙牛对事故有一个清晰的说法,甚至连问题奶该不该回收、有没有回收都是一笔糊涂账。

  蒙牛的底气,来源于它巨大无比的能量,更来源于消费者的纵容,毕竟,蒙牛没有举着枪逼着消费者喝。面对这样一个丑闻频出的企业,我们没法去指望监管部门足够给力,也没法指望通过诉讼途径让蒙牛赔得底裤朝天,消费者唯一能做的,其实就是用脚投票。

  但现实恰恰相反

  在三聚氰胺、特仑苏、公关门等一系列丑闻后,消费者的信心似乎没有受到影响。

  数据可以证明:据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公布的数据,蒙牛已经连续五年蝉联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销量第一名,多家市场监测机构的数据也可以佐证;而在09年4月,蒙牛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将销量恢复到了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的80%,让人不得不惊叹中国消费者的健忘;股票方面,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和伊利股价一度跌去75%,但最终不到一年就完全收复失地,如今还频创新高,势头依然强劲;就连本次变质奶事件中的消费者陈女士也承认:“原则上我也相信蒙牛这么大个品牌,它肯定不会自己砸自己的牌子。”

  或许,中国的消费者太善良了

  说实话,我不太理解那些如今还在坚持买蒙牛的人,你会请一个有多次不良信用记录且不思悔改的人,为你的孩子当家教吗?反正我从08年9月后就再没买过。当我在各大超市柜台前看见蒙牛的产品时,我总会想起蒙牛高管的那句“我们给香港的货出问题可能,比给内地的小”,说得再矫情一点,我还会想起那些结石宝宝,因为商家的不负责任,这些结石宝宝的家庭至今仍在承受望不到尽头的痛苦。想到这些,如鲠在喉,已毫无购买欲望。

  资料:蒙牛近年事故一览

  2008年9月,蒙牛生产的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产品中被检出含三聚氰胺。随后,蒙牛对因食用这些批次奶粉而造成身心伤害的消费者表示道歉。但事后瑞信披露的报告指出,蒙牛高层在当年8月即已发觉此批奶存在问题。

  同样是九月,为了稳住香港市场,蒙牛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姚同山透过媒体向香港同胞表示,供港蒙牛产品都来自大型供货商,出现问题可能性比内地低。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牛根生打出了悲情民族牌,声称国人不挺蒙牛,蒙牛就将被收购。但事后有媒体调查发现,当时的蒙牛注册地在国外,不是一家中资公司。

  事故接踵而来。

  2009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函,要求蒙牛停止向特仑苏牛奶中添加OMP,多部门的专家认为,该物质用于食品添加未经国家许可,蒙牛擅自夸大宣传产品功能。而生化博士方舟子认为该物质存在健康风险。

  2010年10月中旬,伊利旗下的幼儿产品遭蒙牛乳业所雇公关公司的恶意新闻策划诽谤一事被曝光。最后几名主犯最高刑期不超一年,且均为缓刑,罚款一两万了事。

  今年4月23日,陕西榆林251名小学生喝蒙牛牛奶后中毒,很多媒体在报道时,标题竟然用的是“xxx因喝某知名牛奶而xxx”。

  今年7月,成都多家商户和消费者发现蒙牛产的酸奶出现变质的现象,打开竟是恶臭味。而蒙牛方面称产品检测合格,事件最后没了下文。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