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白酒  北京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真鸡蛋”里的问题未必假

   日期:2012-02-13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1066    

  近日,河北平山县产的鸡蛋卷入广东雷州市“人造鸡蛋”风波。1月10日,广东湛江市质检所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抽样送检的样品均为真鸡蛋,未发现“人造鸡蛋”。据专家分析称,在长期低温等环境作用下,蛋黄、蛋白可能会变质凝固产生弹性。(2月12日《京华时报》)

  熟鸡蛋弹性如球,激得公众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又是一跳三尺高。正常煮熟的鸡蛋黄一摔即碎,是人尽皆知的常识。明显超越了认知范围的鸡蛋,被质疑为“人造鸡蛋”,皆因为人造鸡蛋的传闻并不鲜见,人为造假、非法添加让人闻之胆寒。

  一纸证明为“真鸡蛋”的检测报告,或许仅仅只能当成鸡所生的“出生证明”,而无助于改变蛋黄弹性如球的事实。很显然,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样的鸡蛋是如何产生的,食用是否安全等等,依然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真鸡蛋”里的问题未必假,抛开“真鸡蛋”是否安全姑且不谈,首先在生产环节,鸡该如何饲养,才能让生出来的蛋跟它们的祖宗一样。其次,在流通环节如何保鲜,不让鸡蛋发生变质,显然,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标准来指导。

  “真鸡蛋”里的问题未必假,人们质疑“人造鸡蛋”只是表象,实质是对食品安全的怀疑。在成熟的体系之下,回答食品的安全性,必须是建立在完备质量安全标准的前提下,检测的淘汰机制,即任何产品只要有任何一项不符合标准即属于问题产品。而对“真鸡蛋”的检测结论,背后的思维逻辑是建立在食品安全完全信任的基础上,所使用的“排除法”,只要证明鸡蛋是真的,就可以说明鸡蛋没有问题。

  显然,这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监测方式,才是长久以来食品安全解释乏力的根本所在。

  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控制工程,涵盖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运输销售的诸多领域,安全的食品模式,必须构建起多领域的监控体系,必须分层细化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标准,只有真正串起技术对接的标准链接和领域监控的监管链条,才可以系统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枚小小的鸡蛋,在市场里“弹性”十足并不是偶然。

    【相关阅读】

    蛋黄啊,你到底是真是假?

    “假鸡蛋”真是假的吗?

    豆浆鸡蛋不能同吃! 6种吃蛋法要人命

    蘑菇和鸡蛋降低胰腺癌风险

    补充蛋白质 年轻人一天最好只吃半个蛋黄

    多吃蘑菇和鸡蛋 可防胰腺癌

    四类人群不宜食用鸡蛋

    鸡蛋5种错误吃法让补品变“毒品”

    每天吃鸡蛋饮牛奶为何还贫血?

    西红柿炒鸡蛋的9大神奇功能和效果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