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企业英雄时代终结 伊利事件催生经营民主决策

   日期:2005-02-01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315    


改革开放以来,英雄领袖确实为中国明星企业的快速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而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企业大厦的安危系于某个领军人物一身的模式遭遇到空前的挑战。企业经营民主决策、集体智慧的时代已经到来。 2004年是猴年。这一年里,中国乳业霸主伊利集团公司像翻筋斗,云里雾里折腾。终于,随着领军人物郑俊怀的被拘,企业被推到生死的风口浪尖——企业怎么办?成千上万的员工怎么办?上百万奶农怎么办?社会各界的忧虑如阴云般蔓延。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艘乳业巨轮并没倾覆,只在浪尖上颠了颠,又稳稳当当地乘风前行了。

现代企业制度救了伊利

伊利“高管事件”发生之后,伊利董事、奶粉事业部经理陈彦说:“伊利这次事件发生在集团公司的总部,而伊利实行的是事业部管理制,集团公司只掌握各事业部经理的任免权、战略投资权、事业部运营监督权, 而原奶、液奶、奶粉、冷冻4大事业部分别掌控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品牌建设、人员管理等一系列要素。在某种程度上说, 伊利的总部是被架空的,而这种‘架空’使企业的风险相对分散了。”

他告诉记者,实际上哪个事业部出了问题,其后果和严重性都远远超过集团公司总部出问题。1999年,伊利冷冻事业部发生人事危机时,郑俊怀亲自兼任冷冻事业部经理长达半年,才挽救危局。此后陈彦接过冷冻事业部经理之职,又用了9个月时间,才把企业带上正轨。

2004年以来,由于高层管理者出现问题而导致企业一蹶不振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而伊利股份的高管问题与企业发展却呈现“汤归汤、水归水”的态势。有分析认为,这种现象说明,经过多年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伊利已经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现代企业体系,成为一个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具备了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自转能力。实际上是现代企业制度救了伊利。连原伊利股份的独立董事俞伯伟在高管事件后也认为:伊利这个企业还是“蛮结实”的。

当然,伊利股份的“结实”,还依赖于它的业绩。有人说,如果没有上市以来的优良业绩,高管出了事儿,“神仙也救不了”。记者调阅了伊利股份自上市以来的表现,从中不难看出,正是企业坚实的“底盘”,支撑它经受了2004年一波又一波的风浪。2004年的季报表明,伊利1-9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是68亿元,毛利润3.8亿元。伊利股份总股本是3.9亿元,单股业绩已经达到0.53元。更为可贵的是,这样的业绩是在股本连续多次的转送和增配高速扩张之下达到的,现在伊利的流通股是2.58亿股,较上市之初扩张了将近15倍。伊利股份不但是个绩优股,而且还是一个能给投资者带来扎实回报的蓝筹股:伊利从1996年上市之后,就没有停止过现金分红。直至风波频发的2004年7月,还实施了10送10的方案。“高管事件”只是上层的震荡,又发现较早,既没有动摇伊利的根基,也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经济损失。

伊利是大家的, 不是“郑总的”?

在伊利风波处理过程中,政府、媒体、司法机关等社会各界表现得十分理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郝诚之说:“这种理性为企业管理制度的升级提供了成熟的外部环境,因为这样,企业不是某个人的, 而是大家的、社会的。”

2004年12月17日下午至19日,当伊利股份的5名高管被检察机关陆续秘密刑拘后,社会上各种传言和猜测四起:有的说抓了7名高管,有的说高管阶层全军覆灭……甚至引起了短暂的恐慌:20日9时30分,伊利股份开盘在跌停位置成交2万余手后就被交易所停牌。

关系到“乳业巨头”的生死,检察机关一改往常封闭办案的做法,于12月20日上午11时,向新华社记者披露了郑俊怀等5名伊利高管涉嫌挪用公款,被检察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事实。之后,几乎是每天,检察机关都通过新华社准确、及时地向公众发布案件的进展情况,回答公众关心的问题。这些信息的及时发布,澄清了真相,稳定了人心,在一定程度上收到“救市”之效,伊利股份在停牌两日后恢复交易后,很快回到正常状态。

政府对待伊利的态度更是呵护有加。自2004年3月,伊利陆续爆出“国债风波”、“独董风波”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意见十分明确——问题要查、企业要保。当以上事件在市场上被炒得沸沸扬扬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彻查、证监会着手调查、检察机关介入……一切围绕伊利股份的调查“不显山、不露水”地低调展开。直至12月17日检察机关对郑俊怀等人采取强制措施, 也没有选择在企业进行, 就连伊利集团公司的很多工作人员,在事发两天后仍蒙在鼓里。不少股民反映: 如果不是出现了郑俊怀等人突然被拘,大家都以为伊利股份的“事儿”已经过去了。

社会各方为什么如此“厚爱”伊利?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伊利股份上市以来始终保持优良业绩以外,伊利还是一家“死不起”的企业。去年春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前往伊利拜年时说:“我不是来看企业的,而是放心不下企业背后上百万养奶牛的农牧民啊!”正因如此,社会各方对待伊利的问题极其慎重,就连伊利的竞争对手蒙牛乳业,在伊利高管事件发生后,也公开站出来为伊利说话:“伊利事件是个别高管违规违法,企业的品牌、生产、市场、质量等环节都是健康的。”蒙牛乳业副总裁孙先红说:“草原品牌就一块儿,伊利蒙牛各一半儿。我们两家谁也不能输,谁也输不起。”

展望“后郑俊怀时代”的伊利

过去没有人怀疑这样一句话:没有郑俊怀就没有伊利。和绝大多数第一代企业家一样,伊利股份从20年前一个仅有40万元固定资产的小厂,发展成了中国乳品行业无可争议的老大,郑俊怀功不可没。

正因如此,郑俊怀在企业树立了绝对权威,长期以来无人挑战,也不允许属下对其权威有一丝异议。直到郑俊怀被拘之前,不论业内还是业外、企业内部还是社会各界,都认为伊利离不开郑俊怀,就像红塔山与褚时健、春都与刘海峰一样,没有郑俊怀的伊利总是让人难以想象,“英雄领袖”几乎成了中国成功企业必不可少的一个支柱。

尽管郑俊怀一手创造了伊利,而当伊利成为一艘乳业巨轮的时候,家长式的管理弊端日渐显现。耳边容不得杂音、听不得意见,抑制了企业的活力。伊利股份的一位知情人士说:“在老郑的统治下,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内部的竞争却越来越弱化,伊利内部正在渐渐失去活力。有一次,以雪糕顶替工资给员工发放,当时想得很简单,结果很多单身的员工吃不了,就以低价推到当地市场,造成营销体系的一度混乱。”

此次“伊利高管风波”出现后,伊利何去何从,人们特别关注。尤其是随着检察机关逮捕令的签发,让郑俊怀与伊利董事长的位置从此无缘了,伊利怎么办?关心伊利生存的人都为这个企业捏了一把汗。但十几天过去了, 伊利的实践显示,“后郑俊怀时代”的伊利,杀伐决断依然有条不紊、生产经营还是按部就班、市场销售仍然红红火火。

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韩志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郑俊怀被拘,对企业的短期负面影响是有的,但是从长远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比如,经过这次风浪,企业的管理人员必然要从中汲取教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企业决策也只会更加民主、更加科学,公司的内部监督也会真正实行起来。比如,以前大家没人敢对郑俊怀说‘不’,现在有不同意见就得说‘不’,不说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郝诚之认为:“改革开放以来, 英雄领袖确实为中国明星企业的快速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而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 企业大厦的安危系于某个领军人物一身的模式遭遇到空前的挑战。企业经营民主决策、集体智慧的时代已经到来。”

现在,从伊利内部到社会各界,都有了一个共识:伊利高管事件对伊利的发展是件好事。不仅清除了企业肌体上的“毒瘤”,使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更为完善、信息披露更为透明,也将使后任有了前车之鉴。无疑“高管被拘事件”成了伊利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稳健的新起点。


来源:上海国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