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食品安全:必须让标准说话

   日期:2005-04-27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418    

食品问题涉及百姓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近几年国家下大力气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但食品市场依然问题不断。人们不禁要问:食品安全问题至今不能彻底解决原因何在?是监管执法部门缺位,还是食品检测机构不健全、不规范?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无法回避:当前食品安全工作中,食品标准的欠缺、过时,不同标准(国家、地方、行业、企业)之间的冲突等原因直接造成了执法者监管过程中困难重重,也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执法者的困惑

  去年4月,某地媒体曝光了一些非法豆芽生产者,利用添加漂白剂、生长剂等物质提高产量,改善色泽。工商机关在对这种行为查处时发现,由于没有专门的豆芽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检测机构不能对市场上正在销售的豆芽进行检测并出具结果,执法工作因此受阻。

  一些执法者反映,根据标准规定,酱油中可以有一定的苯甲酸残留,但是熟肉制品中不允许检出苯甲酸,而在熟肉制品制作过程中又需要使用酱油,这无论对生产企业还是执法机关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与此类似,根据相关标准规定,糕点、速冻主食品中不得检出苯甲酸,但根据同一标准,这些产品的主要原料面粉中可以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经分解可以生成苯甲酸,这就有可能造成用合格的面粉生产出不合格糕点的怪现象。

  实际上,由于食品标准问题给执法者执法带来困难的例子还有很多,许多基层执法者纷纷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解决食品安全标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执法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

  老百姓的困惑

  目前,市场上的食品出现了很多安全“标准”:绿色食品,一般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两者标志的使用期都是3年;有机农产品,是指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生产出来的,经过有机农产品颁证组织颁发证书的农产品;而“QS”制度则是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凡进入该制度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要拿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在销售单元上贴上“QS”(质量安全)标志才可以入市销售。然而,这些不同叫法往往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有关专家指出,绿色也好,无公害也好,都是一种农产品安全标准,其实说到底无非是农药、化肥的残留成分指标不同罢了。国际上一般只有一个标准,标准太多,很不利于对某种产品的全程监控与服务。

  实际上,食品标准不统一,不但百姓糊涂,企业也不知道该把“菜”往哪个“筐”里装。多种标准在市场上形成冲突,使得企业无所适从。一些小的企业可以自行制定标准进入市场,而一些假冒伪劣商品也鱼目混珠,模糊了人们的视线。

  专家号脉多标准冲突

  据北京市工商局商品质量控制技术中心主任路勇介绍,目前,我国共有食品标准约3500项,其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约2600多项,对食品安全工作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由于标准的制定部门较多,分类较乱,没有形成统一的查询检索系统。有些标准是以具体类别的食品为主线,有的是以食品中某类物质的残留量为主线,有的则是以某几类食品中某几类物质的残留为主线,互有交叉,在实际应用时无法高效查询和检索,难以满足快速工商执法的需要。此外,有些类别食品的标准过多,反而给实际工作带来不便。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4级标准构成。但是,这些标准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在于:其一,标准分散于质检、卫生、农业等多个部门,多种标准在市场上形成冲突,主要是食品安全标准有交叉、重复,又有空白;其二,标准不配套,不仅表现在标准个体之间,更表现在从生产到流通的过程中;其三,标准技术含量低,大多低于国际标准。

  工商机关有关人士认为,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食品不尽相同,因此,执法部门应当根据自己监控的重点,逐步形成适合工作需要的标准应用体系。同时,基层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食品安全方面问题大多具有典型意义,应加以总结,提出需要制定或修改的建议,反馈给标准制定部门,使标准制定工作更为紧密地结合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

  据悉,针对食品标准的状况,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了食品标准的清理工作。

  有关专家建议,食品安全管理法制化必须要“让标准说话”。“让标准说话”,不是要等到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才去找标准、制定标准来说话,而是要统一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自律,落实监管责任,严格食品安全执法,让标准说话于食品安全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标准说话”,说出的话才会真正有力,才能让“安全标准”与“问题食品”两不相干、各行其道的现象不再出现。



来源:食品产业网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