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璀璨而不朽的葡萄酒史把葡萄酒神化成“人类的血液”,当我们端起高脚杯,品尝着香醇甜美的红酒,仿佛在专注地倾听着酒中散发出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纯朴浓厚的亲情,让月饼寄寓了一份团圆的美好情愫而成为团圆美食,边赏月亮边吃月饼成为中国人解不开的一个情结。产品就像人,你赋予它人性化的内涵,它就不再是冷冰冰的产品,它就能像风情万种、活生生的人一样去打动你,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领域尤是如此。只有让食品与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让文化的食品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才能让食品的文化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在食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让食品与文化联姻成为很多食品企业制胜的突破口。
从食品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大多数品牌的食品来说,标榜食品的技术含量如何高、工艺如何先进已不是让产品在市场上发光的法宝。因为科技的大众化已使食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也就是说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处于同一个技术平台竞争,技术层面的势均力敌必然使以技术为武器占领市场的产品出现多足鼎立的混战局面,谁也占不了谁的便宜。而文化的排他性恰好给产品以标新立异的契机,给产品套上一个耀眼的光环。因此,文化竞争是产品竞争走向白热化后的必然趋势。在狼烟四起的白酒市场,舍得酒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不得不归功于“舍与得”文化的成功传播。
从产品的受众——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价值取向的变化推动文化从产品背后走向前台。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显然已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功能需求,他们更需要产品能给予品位上的满足和精神上享受。比如说一包烟,5块钱的烟可以卖到10块,10块钱的烟可以卖到20块,精神、文化上的满足感弥补了这种差价,因此还是有很多人乐意接受高价格。一种没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食品好比人丧失了灵魂,除了赤裸裸的口感和满足人们充饥的需要外,还能吃出什么别样的“味道”来呢?而一样没什么“味道”的食品,又怎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和忠诚呢?
营销界有个很形象的说法: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文化。文化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一个产品登上金字踏尖的法宝。特别是在白酒、饮料等食品领域,众多厂家为争夺市场份额而磨拳擦掌、磨刀霍霍,竞争已相当白热化,那些牢牢地占领着市场高地的厂家无不靠挥舞文化大旗来取胜。白酒业老大“国酒茅台”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独到的工艺、勾兑技术在中国酿酒史上树起一座座里程碑,成功地塑造出“国酒文化”,赢得消费者的尊崇。饮料业巨头“娃哈哈”迎合了现代都市人对回归纯真的渴望,推出“纯真年代”系列饮料,深入挖掘“纯”与“真”的丰富内涵,让“纯真年代”得以迅速占领市场。让食品与文化联姻,让食品企业尝到了联姻带来的甘美的果实。
必须补充的是,让食品与文化联姻并不是办个“结婚”手续便可万事大吉,撒手不管了,没有“感情”的良性互动,就不可能有“永浴爱河”的美满结果。商海无情,大浪淘沙,太多的品牌凭借文化概念的炒作,曾在市场上大红大紫,最终不是退居二线便是石沉大海,其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如“清嘴”含片,曾以一句“想知道亲嘴的味道吗?”阐释了青春的奔放与活力,赢得青年军团的追捧。可是你现在已很难在超市货架的醒目位置发现“清嘴”的身影。人们发现“清嘴”味道并不怎么样,而且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里,这句曾红极一时的广告词很快就在大众的脑子里变生疏了。这样的文化短期炒作或投机行为一度过“蜜月期”就很容易夭折。成功的文化除了必须契合产品的特点、拥有产品品质的可靠基础外,必须注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前进的,消费者的观念也是不断更新和改变的,在食品领域也是一样。你只有持续地给文化以积累、以整合、以创新、以发展,这样的食品文化才能成为主流文化,这样的文化食品才能成为主流食品。茅台“国酒文化”的提升发展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茅台”并没有因历史的荣誉而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站深厚的历史文化的“肩膀”上锐意创新,不断挖掘茅台酒的文化底蕴。99年的“国酒与共和国世纪情”大型图片展、千禧年的敬祭“中华第一碑”……这些活动借助媒体的有效传播,成功地释放了茅台的文化当量,增强了茅台的影响力,树立了茅台在消费者心中的神圣地位。正是持续发展的文化让“茅台”焕发出一道道青春的光彩。
没有文化光环的产品必将或逐渐或快速地走向消亡,食品与文化联姻是食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在瞬息万变的商海里,谁能把握时代文化的节拍,开发出有时代文化的产品,谁就有机会成为市场的霸主。
来源:食品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