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春天各地揪出不少著名食品含有苏丹红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剿红”战役在全国打响,最终,“红源”在广州田洋食品公司被揪出,两主要涉案人谭伟棠、冯永华被拘。群众寄希望于有关部门趁热打铁,一举揪出更多的危及公民餐桌安全的“黄源”、“黑源”、“绿源”。
然而效果堪忧。“红极一时”的苏丹红杀了一个回马枪,盖因食品市场监管的“防火墙”不够坚固。这不能不让我们倒吸一口寒气。
“涉红”的真正代价是什么?谁在其中的“利益链条”上疯狂饕餮?他们制造的“红毒”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企业,这些“祸品”追回了多少?其实,一两个谭伟棠、冯永华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众多商人把“利益链”打造起来多年后,我们的市场监管部门依然还是习惯性漠视,按照自己的“老一套”在工作。甚至一些监管部门完全是按“上级一阵吼,检查一顿酒,罚款九千九,扭头往回走”的运动式“剿红”轨迹不紧不慢的监管着。
应让“揪红”、“揪黑”成为一种雷打不动的监管常态,共铸牢固的食品安全防范体系。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