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专家:乳企得奶源者将得天下

   日期:2005-12-26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277    
国家质检总局、发改委、农业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等五部委联手对液态奶企业的驻厂监管行动今天结束,相关监管结果将于12月29日汇总并上报国务院。

从12月5日起,五部委联手对液态奶市场占有份额居全国前列的12家企业的生产加工场所进行驻厂监管,重点检查其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了复原乳。

标注迟缓缘于观望心理

按照国务院要求,液态奶生产中凡使用复原乳的,必须从10月15日起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复原乳”及所占比例。但是,两个多月过去了,乳品企业落实复原乳标注的行动却相当迟缓。

据记者观察,截至目前,在北京市场上,只有杭州味全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酸牛奶在产品包装上标明了“复原乳”字样,在配料表中注明了使用“奶粉”。因为杭州味全目前在国内尚无奶源基地,生产原料均为进口奶粉。

那么,那些拥有一定奶源基地的乳品企业,至今未标注“复原乳”,是否意味着原料全部来自生鲜牛奶?未必如此。有业内人士透露,国内至少有六成乳品企业在使用奶粉勾兑成复原乳生产液态奶,这是乳品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害怕标注了“复原乳”在销售上吃亏,所以一直在观望。一家大型乳品企业负责人在回答记者询问时说:“其实,大家的情况都一样。我们不想先站出来说‘有’还是‘没有’,想看一看进展再说。”

率先标注复原乳的杭州味全方面坦承,公司产品在亮明了“复原乳”身份后,销售受到较大的影响。

驻厂监管是临时措施

伊利、三元、蒙牛等乳品企业在北京均设有生产厂,迄今为止,北京市质监局尚未接到一起北京市乳品企业生产复原乳的备案申请。北京市质监局的有关人士表示,如果企业不申报就生产复原乳,一旦发现将被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据了解,北京市质监局已向三元、蒙牛、伊利等北京本市多家生产液态奶企业派出驻厂监察员,对乳品生产企业是否使用复原乳进行监管。据三元股份介绍,公司在北京的4个乳品厂以及外地的8家控股子公司均接受了国家质监总局的监管,监督人员没有发现三元股份使用复原乳。同时,三元股份做出承诺:在牛奶生产中不使用复原乳;严格控制原料奶的检验与收购。

伊利股份、蒙牛乳业有关负责人均表示,公司正在接受五部委的驻厂监管,具体情况目前不便透露,要待此次驻厂监管结束后,以相关部门公布的情况为准。

质监部门表示,驻厂监管是特殊时期采取的临时措施,不会永久持续下去,是否使用复原乳以及是否按规定标注还要靠企业自律。

根据国办通知要求,10月15日前生产但未标注“复原乳”的乳制品只允许销售至2006年1月15日。据悉,质监部门将从12月26日至2006年1月16日主要检查实施驻厂监管以外的液态奶生产企业和所有液态奶产品的市场销售企业。

得奶源者将再得天下

尽管乳品企业在复原乳标注问题上行动迟缓,但终端市场上价格比拼大战已酣,监管效应正促使乳品行业的内部、外部环境悄然发生变化。

在湖南,目前已有2家乳品企业停产,其余14家使用复原乳生产加工液态奶的企业,在质监部门的驻厂监管下,已在产品包装上如实标注“复原乳”。

在安徽,37家液态奶生产企业日前向社会公开承诺,其生产的所有液态奶产品均按国家有关规定如实标注,其销售的所有液态奶产品名实相符。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农业部畜牧司的监测,在国办通知实施以来,各地鲜奶收购价格和奶牛价格出现上扬趋势。

在北京,驻厂监管前存在的北京奶源交往外地的现象已变成了外地奶源大批交往北京。北京市内原奶此前平均价格为1.9元/公斤,周边地区在1.7-1.8元/公斤。驻厂监管后,市内最高奶价已达到2.2元/公斤,周边地区甚至达到2.3元/公斤。在山东,乳品企业现在从农户手中收购鲜奶的基准价是2.2元/公斤,而夏季价格在1.7元/公斤左右,去年同期价格是1.9元/公斤,有的乳品企业在德州收购鲜奶的价格甚至达到了2.7元/公斤。在广东,原奶价格基本保持在每公斤3元左右。分析人士预计,明年鲜奶价格会继续上涨。

业内人士指出,驻厂监管后,乳品企业的产销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一部分乳品企业因奶源不足、复原乳停用而不能连续生产,产量下降;而奶源充足的企业,销量明显回升。一些乳品企业正以资金并购、进驻地区等方式抢占和扩张奶源基地,“得奶源者得天下”似乎又得到重新的认识和重视。

据国家工商总局局长王众孚日前透露,乳制品问题仍然是2006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重点,销售不合格液态奶以及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将被严肃查处。

据悉,农业部已经制定出复原乳检测标准,北京市也已开展复原乳实验室确认,质监部门还可以采取抽样检查的方式确认企业是否生产了复原乳。

但愿,复原乳长期以来“有实无名”的状况,将在2006年走向终结。

来源:中国证券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