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工业史上,1951年11月8日是不能忽视的重要节点。这一天,人民政府以赎买私人作坊的方式,宣告地方国营茅台酒厂成立。从此,国酒茅台步入了其历史上第一次转型告别农耕,转向工业时代。
转眼60年过去,国酒茅台再一次站在历史的转型路口茅台未来的目标,首度被提到“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的高度。这无疑在昭示一个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瞄准全球一流企业的意志与决断。
“要做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有世界眼光,更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管理队伍,一流的规章制度。”贵州茅台集团党委书记陈敏这样期许,“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把茅台做得更大更强,努力打造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
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认为:“茅台的成功,靠崇本守道的继承创新,靠追求卓越的持续改进,靠勇往直前的企业精神,靠稳定提高的产品质量,靠勇于担当的道德约束,靠传承弘扬的企业文化”。
一
1951年11月,成立不久的仁怀县政府经上级同意,斥资1.3亿人民币(旧币)购买历史悠久的民间烧房“成义烧房”,在此基础上成立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此后又整合了仁怀的著名烧房荣和烧房、恒兴烧房,至1953年,国营贵州茅台酒厂初具雏形。1952年9月,新中国的首届全国评酒会上,茅台酒被评为“八大名酒”之首。这一年,茅台酒年产75吨。1953年,茅台酒厂被划为省直管企业,广州商行来函希望办理茅台的海外销售。到2010年,茅台酒及系列酒产量32611吨,时间跨越近60年,产能的跨越则是434倍,相当于每年以7倍的速度增长。解密茅台辉煌60年,那些沉淀于岁月尘风之下的拼搏之举推动的每一个前行步伐,都是发展中最为生动的注解。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以茅台酒宴请与会贵宾;
1964年,茅台酒试点委员会成立,多位专家入主开展茅台酒工艺总结与研究,后成功总结出茅台酒三大典型体,找到茅台酒质量恒定基因;
1966年,茅台酒改包装,由陶瓶改为乳白玻璃瓶、红色塑料旋盖,此形象一直保留至今;
1978年,茅台酒生产突破千吨;
1984年,茅台酒扩建年产800吨指挥部组建完毕;
1989年,茅台酒销售突破亿元大关;
1991年,茅台酒厂成功晋级国家一级企业;1993年,冲击“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成功,就在这一年,茅台还首度打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计划经济时代惯例,到成都参加糖酒交易会推销自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酒茅台迎来发展的第二个转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冲进全国竞争最为激烈的快消市场,在内外夹击中,寻找企业的生存之道;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山西朔州假酒案……连锁反应下的中国白酒产业遭受重创,贵州大部分白酒企业一蹶不振。市场倒逼之下,国酒茅台组建了茅台历史上第一支17人的销售队伍,“生产围绕销售转,销售围绕市场转”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茅台正式逐鹿市场。
从那时起,茅台的领军者不断摸索适合茅台自身发展的经营哲学,从“八个营销”、“有机茅台,科技茅台,人文茅台”、“四自精神”,到“五个创新”,“六个统筹”……每年都有新的理念注入,给茅台行动上的开拓创新,带来精神基础。
1998年的危机,给茅台带来的不是灭顶之灾,而是持续至今的高速增长,从成功兼并习酒,到茅台股份公司上市,再到连年进入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福布斯》杂志的评选排行名单从推健康理念,到宣布迎接文化酒的春天;从茅台酒坚持质量铁律的“四服从原则”(即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成本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到总结“包容性增长”的成功理念国酒的发展模式和企业哲学,渐渐成为同行观察和分析的热点。
过往一甲子,无数企业在浮沉中消逝,而茅台一路前行,更在建国后深刻的社会变迁中稳步上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二
2010年,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作为白酒唯一高级赞助商的茅台盛装登台,隆重推出81款世博纪念酒,让世人看到的是中国民族工业荣耀的百年回归。
2011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来自茅台的袁仁国应邀在年会开幕式上与各国政要及500强企业代表同台发言。
60年后的今天,贵州茅台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创下的业绩,长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人们惊奇,在股价排名前十的中国上市企业中,是什么让贵州茅台这个来自遥远贵州高原的白酒企业,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快消品领域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同业的领军者?
某种意义上说,茅台酒已经成为中国悠久的白酒文化的高端象征,一位业内观察人士这样分析。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茅台集团2011年1月到7月主营业务收入118.6亿元,同比增长43.2%,实现利润74.2亿元,同比增长47.9%。茅台占据目前贵州省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工业产值的73.7%。
茅台集团2010年公布的数据:茅台集团公司共生产茅台酒及系列产品32611吨,同比增长11.42%;实现营业收入116亿多元,同比增长20.30%;营业利润71亿多元,同比增长17.86%;实现净利润50亿多元,同比增长17.13%。
不仅如此,过去十余年间,茅台更像白酒业的巨星,频频亮相
2005年,茅台上榜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2006年,“茅台酒酿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财富》杂志推出“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排行榜,茅台集团公司位列全明星榜。2008年,《福布斯》杂志评选出全球上市公司2008强排行榜,茅台位列1253位。2010年,入选由世界品牌组织、美国世界著名企业联盟等组织推选的2009年度“中国市场最受欢迎世界著名品牌150强”。2010年,财富中文网发布“2010年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榜单,茅台再上明星榜,名列第11位。
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强评选中,茅台连年入选。一个月前,贵州茅台再度荣获全国质量奖。
茅台集团总经理、副董事长刘自力分析说,茅台的发展,不仅打造了一个具有良好声誉的百亿企业集团,其影响更超越企业本身,超越经济范畴。
三
熟悉茅台过去60余年发展经历的观察者评论说,茅台人身上有股与众不同的“气”在这里随便找一个员工,你都能从其脸上看到自信的光泽这种自信,源自茅台天翻地覆的深刻变化。“我们酿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白酒”今天,这种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国酒茅台更为凸显。
茅台人身上的这股“气”,正是全世界的企业家们,都乐于塑造的团队氛围。茅台人自己,则爱用“茅台精神”来总结他们最为珍视的企业价值这种源自茅台悠久历史文化形成的企业精神,包含了一家企业成长所必须的进取之心和远大抱负。
在茅台过去60年的历程中,你亦可看到类似的特质:
即便在计划经济时代,这里的工人对产品的工艺和质量要求,也从未改变近乎苛刻的一丝不苟。1960年初,长达四年的时间里,酿酒师李兴发成天泡在酒库里,一只大手上吊着十数个小酒杯,装了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茅台酒,勾兑、品尝,再勾兑、再品尝……如是反复,然后把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他通常一天要尝取五六十坛酒,最多一天要品尝上百坛。为了保持勾酒时的灵敏味觉,身为贵州人的李兴发,一直拒绝吃辣椒、醋等刺激性食物,仅就蔬菜蘸点酱油。1964年,李兴发终于发现了构筑今天茅台酒香味的香型密码:酱香味好,口感幽雅细腻的称为“酱香”;用窖底酒醅酿烤,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称为“窖底”;香味不及酱香型但味道醇甜协调的称为“醇甜”。
李兴发的故事,只是千万个茅台人的缩影,也是映射“茅台精神”的生动个例。
60年的短暂历史,国酒茅台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巨大的变革历程背后,是无数张鲜活的面容:从打破神秘行规奉献酿造技艺的郑义兴,到老技术骨干王绍彬、李兴发;从铁腕终结茅台长期亏损历史的周高廉,到带着茅台步入改革时代的邹开良;从破解神秘茅台引领健康酒时代的季克良,到谋略制胜开创文化酒时代春天的袁仁国等等,名单远远不止这些。
茅台精神铸就茅台奇迹,这一对互为表里的核心要素,陪伴着国酒茅台国营60年来发展的整个历程。
四
今天,国酒茅台再一次站在了新的发展路口未来十年,茅台会怎样?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长期落后的贵州,要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这个期许,对于贵州经济版图上的主将茅台而言,势必面临更大的压力。
“今天,贵州茅台集团的目标,是要成长为有世界影响的一流企业,真正实现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茅台集团党委书记陈敏如是说。
2011年4月9日,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率领包括五名省委常委在内的七名省领导齐聚仁怀,在茅台集团召开专题会议,唯一议题是支持国酒茅台做大做强。会议提出要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努力做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
远大目标,寄托的是上至政府高层,下至寻巷布衣的殷殷期待。
茅台不仅是贵州的,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因茅台的成长,带动了当地数十万农民靠种植高粱原料致富,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应体系。工业反哺农业,推动社会经济飞跃式发展,茅台是一个好例子。
茅台是一个品牌,也是一张名片。透过它,世界看到的是具有数千年历史底蕴沉淀的中国文化表达;透过它,世界看到的是崛起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自信;透过它,世界感受到的是中国名牌转身国际化的强大磁场。
2009年,茅台集团与全球最大干邑世家法国卡慕酒业集团在北京签订5年海外营销战略协议。卡慕集团承诺,将茅台酒分销到全球25个销量最高的免税店面,以打造国际免税市场中国白酒第一品牌高端形象。此次签约双方是第二阶段的合作,2004年双方曾签订为期5年的合作业务。
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不是一句口号。除了千年历史积淀,还有来自现实的强大依托。
“未来五年乃至十年我们所要经历的,必将是一段充满希望、充满压力的成长之路。”茅台集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这样表示,“我们的责任就是不断提升茅台的品牌价值,茅台做大做强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期望以及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国酒人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