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市民最不放心食品的保质期

   日期:2006-01-24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784    

  引言:食品安全问题向来是市民关注的热点,2005年集中爆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强烈冲击着消费者对食品市场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仅2005年,我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3932件,其中食品安全案件1996件,占50.76%。

是什么让造假企业如此大胆?

  现象

  劣质食品多藏身小摊点

  在购物场所中,市民对大型商场和大型连锁超市的食品安全状况评价较高,本报人工调查问卷显示,有60.3%的被访者认为出现问题食品最多的场所是小摊点,29.7%认为是集贸市场,还有8.7%认为超市也有可能出现问题食品,另外1.3%的人则表示对商场不放心。

  据长沙市工商局消保科工作人员介绍,长沙市内各大连锁超市的食品安全情况良好,而城乡接合部和社区的小摊点则是执法人员日常巡查的重点。事实上,与调查数据相吻合的是,市民大多会选择自己放心的场所采购食品。

  关键词:安全第一

  2006年1月12日上午,离新年到来仅仅半个月时间,长沙市的各大年货市场早就沸腾了起来,大型连锁超市里更是人流如织。

  “去年过年前我贪便宜,买了散装黑木耳,回家一泡,一盆清水居然变成了墨水。所以,今年的年货我都在超市买,贵点就贵点,安全第一嘛!”45岁的郭远政是一名公务员,因为吃过亏、上过当,自己现在更青睐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通过调查发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购物观念已从价格第一转为质量第一。回答了“您在购买年货时会如何挑选?”这一问题的被访者中,有73.1%表示会优先选择有相关检验证明、防伪标志的食品,而厂家与价格都不太在意,有55.1%的被访者表示更看重品牌而不在意价格,只有11.5%仍然把价格摆在首要位置。

  关键词:保质期

  据长沙市工商局12315申诉举报电话统计,2005年长沙市消协共受理食品类投诉210件(不包括县城),占总申诉量的9.43%。投诉热点主要包括:掺杂使假、质量低劣、过期变质、假冒名烟名酒、定量包装食品缺斤少两等。

  根据红网的调查显示,62.58%的被访者表示购买食品时最关注食品的保质期,24.54%的被访者更看重价格,11.66%的被访者更注重食品的色泽、外观等,而关心生产厂家的仅占被访人数的1.23%。

  在长沙市工商局去年12月对饮料、酒、奶制品、儿童食品、营养保健品、腌熏制品、调味品、罐头、蔬菜水果等食品的安全检查中,被查获的不合格饮料数量最多,主要问题是饮料已过保质期或含有不明沉淀物。

  家住井湾子的陈芳就曾碰到过这样的事情。2005年8月,陈芳在一小超市买了一件矿泉水,“回家打开一喝,当时就觉得味道怪怪的,一看才知道早就过了保质期”。随后陈芳找到超市老板,老板自知理亏,答应了陈芳退货并赔偿的要求。“还好当时发现得早,我现在买东西都会看看保质期。”陈芳表示。

  我国《标签法》明文规定,产品必须要有保质期。保质期是食品在一定的期限内保证质量的一个期限。从严格的科学的角度来讲,在保质期之外的食品是不能食用的。过期食品不仅鲜度得不到保障,更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等严重后果,有的市民认为过期的时间不长的话,食用起来一般也没有问题。但是这中间还存在一个维权的问题。

  据有关超市负责人介绍,如果是在保质期内,食用了超市购买的食品,出现食用不适的状况,由超市承担责任,但过了保质期,再继续食用的话,则后果自负。

  维权

  九成以上认识QS标志

  2004年“大头娃娃”啼哭声尚未完全消散,雀巢奶粉、苏丹红、假碧螺春、哈佛代高乐等事件又继续刺激着人们脆弱的神经。食品、安全、危机等字眼充斥了2005年。对食品市场缺乏安全感的消费者急需一种安全标准,此时,大多数人把眼光瞄准了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

  2006年1月12日下午,沃尔玛超市里人头攒动,63岁的刘爱群正和老伴一起购置年货。当记者问刘怎样确认安全食品时,刘奶奶从购物车里拿起一瓶酱油,把酱油瓶转了转,然后指着瓶上的QS标志笑着说:“买东西之前,儿子、媳妇就早给我们做过‘培训’了,要有这个标志的才能买。”


  在此次关于食品安全的网络调查中,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有98.18%的消费者都能准确识别QS标志,在填写了问卷的被访者中,只有1.82%的消费者不能识别QS标志。在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消费者为了避免买到不法生产商制造生产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食品,都越来越重视QS这根“救命稻草”。大部分被访者表示,加贴QS标志算是给食品安全加了一道防护网。

  加印在不少食品包装上的QS标志是食品“质量安全”(QualitySafety)的英文缩写,QS认证是一项强制性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据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列入《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重点产品目录》的食品,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加贴(印)市场准入QS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所以,取得QS认证的食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关键词:维权

  出现食品安全到底由谁买单,其实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就有关于“双倍返还”的明确规定。但是目前不少消费者表示,对于小额加倍返还的规定并不满意。

  “我花3块钱买了一盒甜点,结果发现了一只苍蝇,加倍偿还也就6元钱,专门为了6元钱跑一趟,不仅浪费时间还到处受气。即使赔偿了,生产商也觉得不痛不痒,不会引起重视。”尽管花了钱也只能吃哑巴亏,何辉对这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最终也是无奈地摇头。“最好是能做到让出售的人感到心痛,消费者又不觉得吃亏的处罚和赔偿。”这是大多数消费者发自内心的呼声。

  长沙市工商局消保处副处长易建红表示,“双倍返还”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对不法生产商、经营者的监督和惩罚。因此,消费者应提高维权意识,一旦遭受问题食品的侵害,可以通过有效的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

  为此,长沙市工商局消保处还特别提醒市民:购买食品前多了解一些鉴别知识,多阅读说明书;另外注意包装上的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检验合格证明等。应选择正规超市和商场购物,避免去流动摊点,这样即使有质量问题,也可以凭小票索赔。(记者:彭薇)

  问题

  生产商应负主要责任

  “健康、立法、监管。”2005年全国两会上,关于食品安全的这六个字被反复提及;不久,QS食品准入制度开始执行;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宣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制度。食品安全又似乎多了几份“保单”。

  但现实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2006年1月11日,农历新春渐近。长沙市开福区鸭子铺一栋出租屋里,腊制品原料堆放在一旁,生产者没有生产许可证,原料没有经过检疫检验,成堆的腊制品却早已经运送到长沙市内进行销售。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责令生产者立即停产,主动收回已发货物,办理相关证照。

  这不是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新年查获的第一起食品安全案件。几天前,捞刀河,一家熟食生产加工企业的仓库里,堆放着价值11万元的袋装熟食。执法人员发现,这些熟食的生产日期却是“2006年1月18日”、“2006年1月20日”、“2006年2月8日”。“春节放假在即,厂家担心员工回家后不好请人加班,就提前制造出这样的违规食品。”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张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些也许是冰山一角。部分企业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作坊滥用添加剂,给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造成潜在或现实危害等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本报调查显示,74.4%的市民认为食品安全必须由生产加工厂家负主要责任。

  原因

  多数认为惩罚力度不够

  据了解,2005年,仅我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就查处食品安全案件1996件,占全年查处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3932件)的50.76%;捣毁窝点210个。

  是什么在推动着这些企业和个人如此“猖獗”?本报调查显示,70.7%的市民认为相关制度和法律缺失,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不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最主要原因。另有27.4%的市民认为“主管部门职责不明,执法部门沟通不畅”也是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较多的主要原因。

  “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不是单一的,应该有三个方面。”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说,“2003年7月份以前,食品企业开始生产销售时,需有三证,即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分别由卫生部门、工商部门和税务部门出具。作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我们无权发放也无权收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作坊式企业和个人就看准这个空子,敢冒风险:只要工商部门的执法人员不来查,你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来了我也不怕,反正无权收我的证,大不了搬个地方再继续。

  一些人被罚款后,过一段时间又死灰复燃。一些人根本不怕,甚至连地方都不搬,第二天又干开了。“我们就接着打,打掉了他们又干,就这样反复发作!”执法权限令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很头疼。

  另一个原因是,查处后的经济损失远不及造假制假时所获的利润。“造假成本低,查获后给予经济处罚,只要一周就能赚回来。”一位对食品造假行为知情的人士说。许多造假贩假者因为赚足了钱,执法部门的经济制裁根本不怕。

  “几年前,我们把打假的重点放在流通领域,现在,我们打假着力点开始转移到生产领域了。”张炼说。不扼住源头,就无法让危害人民的食品死而不复生。“打假要盯紧祸水源头才能起作用!”   
  发力

  扎紧食品安全的篱笆

  “食品安全监管之所以难度高,是由于‘从田间到餐桌’链条长、环节多。”湖南农业大学一位食品专家评价说,“要理顺多部门共同监管的体制,打破‘多个部门管不了一头猪’的窘境和地方保护的藩篱,对生产销售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如何做到严格监管?“不会通知,更不会提前打招呼,每天都突击到蔬菜基地去采集样本,我们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长沙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质检一科科长杨博文说。按照市政府规定的权限,这个中心主要负责长沙市的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的农残检测。从2005年12月1日至今,该中心已从蔬菜基地这一源头采集了900多个蔬菜样本,速测到的不合格(如有机磷等农药残留)样本占3%左右。

  像长沙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这样一个部门管一头猪,自然不会发生多头交叉的情况。像工商、质监部门发证与收缴证照之间不能发生交叉时,又如何管好造假?

  2003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制定并下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企业未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加工相应的食品。未取得生产许可证而擅自进行生产的,为无证生产。未经检验合格、未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的食品不得出厂销售。

  “从这个时候开始,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权划归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我们也就有了发证收缴证的权力,对生产者特别是对食品制假者有了更大的威慑力。”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宣宁生说。“此前执法只能建议工商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吊销制假者的卫生许可证、生产经营许可证,此后我们不再是收缴工具,还能及时终止不法生产者的造假行为!”张炼说。据估计,因为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企业造假现象明显减少。

  除了法律与职能明确,还有企业自律、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亟待解决。调查表明,43.6%的市民认为企业开展诚信经营和行业自律,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80.8%的市民认为只有严格的食品检验检疫,生产者透明生产过程才能提高消费者消费信心。

  宣宁生认为,造假猖獗不能归咎于执法部门,“食品安全执法的人员本身不多,在明处;造假者人数众多,在暗处。执法者不可能跟他们以一对一的比例配置吧。要造假行为终结,一是企业个人自律,二是降低利润诱惑,三是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要扎紧食品安全这道篱笆,企业自律不该被忽视。”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英洪表示,目前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企业不急、政府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现状令人担忧。 (记者:方兴)

(稿源:潇湘晨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