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制约食品安全的科技瓶颈在哪里

   日期:2006-03-21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666    
  编者按目前,在谈到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时,人们大多关注的是监管体制。实际上,在理顺监管体制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对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些科技瓶颈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是因为,科学的监管措施的制定要依赖科技做基础,生产过程中食品的质量安全要依靠科技来控制。可以说,没有科技的应用,就谈不上现代的食品安全监管。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什么呢?一是科技水平低,一是相关的技术没有运用到实际的监管工作中去。相关部门对此必须引起重视了。

  食品安全问题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涉及法律、法规、监督管理水平、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素质、人们的消费观念,等等因素,还和科技水平的高低、科技手段的运用情况有重要关系。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长期存在的科技瓶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技术存在空白或不完善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正被运用到食品安全监管以及生产过程中,而在我国,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运用情况,都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危险性分析技术。危险性分析,是WTO和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强调的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措施(法律、法规和标准及进出口食品的监督管理措施)的必要技术手段,也是评估食品安全技术措施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技术措施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广泛地应用危险性分析技术。特别是对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的暴露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还没有进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等致病菌对不同人群和个体的致病剂量尚不清楚。

  其次,看关键检测技术。我国在出口大米、蔬菜、茶叶等农产品时,国外要求检测100多种农药残留,且检测限量为检测方法非常灵敏的低限,由于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和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出口受到影响。不仅如此,对于一些重要食源性危害的检测,我国的检测技术不少属空白或不够完善,尚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控制的需要。

  第三,看关键控制技术。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监控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十分重要。在食品生产中应用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兽医规范(GV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HACCP)等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对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有效。而在实施GAP和GVP的源头治理方面,我国科学数据尚不充分,还需要进行大量研究。虽然我国部分食品企业已应用了HACCP技术,但仍缺少结合我国国情的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

  第四,再说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标准体系与国际不接轨、内容不完善、技术内容落后、实用性不强、缺少科学依据等,在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方面缺乏基础性研究。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的覆盖面不广,常发生国外提出某项安全限量标准技术壁垒后,我们才开始被动地着手建立相关标准,这种局面给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和产品竞争力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进行科技攻关打开科技瓶颈

  针对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科技瓶颈,应加强下述几个相关的科技攻关,为尽快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进行食源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的研究,尤其是要开发多残留快速和标准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调研食源性疾病与重要食品污染水平,评估其危险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开展危害检测、预警技术研究;建立食品标准制定程序,在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积累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数据,建档立案,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原料基地生产、加工配送、市场流通全过程中全面建立和推行GAP、GVP、GMP和HACCP等各种操作规范,并制定结合我国国情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加快产地环境控制体系建设;重视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体系的研究,重点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加强区域、横向范围的立法;贯彻落实科技部提出的专利战略标准战略人才战略的原则,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国际合作。

  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对于制定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十分必要,如农药和兽药在动、植物体内残留规律的阐明,是制定合理的残留限量等安全标准,以及安全间隔期(停、休药期)的必要依据;对食源性疾病和危害开展主动监测和危险性评估不仅在最后防线上保证食品安全,而且还可验证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开展科技攻关,克服制约食品安全的技术瓶颈,可为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检测监控体系和社会化管理创新体系,从而大幅度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