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业界关注的葡萄酒新国标草案已经制定完成,有关人士透露,葡萄酒新国标的草案已经递交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预计年内能够出台。我国葡萄酒市场蕴藏的巨大发展空间正被国内外酒企关注着,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的出台将有利于我国企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新国标严格限制原料质量
日前,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获悉,即将出台的葡萄酒新国标增加了年份葡萄酒、品种葡萄酒、产地葡萄酒的定义,并严格规定了葡萄酒原料、原产地、生产年份、品种等内容。
据透露,新国标的核心是对葡萄原料的规范。其中,为保证葡萄原料的质量,新国标对每亩葡萄的产量做出了1500斤到3000斤的严格限制。据了解,目前国内葡萄种植园亩产量平均在2000-3000斤的范围。因此新国标出台后,必定令现有的葡萄种植园不得不控制产量。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陈泽义介绍,为了强制企业执行“限产保质”的规范,新国标中明确规定:“一等葡萄酒,其葡萄原料的含糖量必须不少于180克/升,而含糖类少于120克/升的酒葡萄不能用作酿酒。”此外,除特许情况外,葡萄酒的自然酒度也要达到8度或以上。
陈泽义表示,由于要确保与国际接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已经把新国标的草案递交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估计今年内新国标将获得OIV的正式认可后正式向外颁布实施。
■行业需要规范化发展
实际上,有关葡萄酒分级国家标准7年前就开始酝酿。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专家郭其昌介绍,我国现行的质量管理体制不利于提高葡萄酒的质量,主要是没有质量分级的机制、质量与定价及售价不衔接、种植葡萄和酿酒不衔接等三个主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中国葡萄酒尚未形成自己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消费者选购葡萄酒时,只能凭借消费习惯和品牌简单辨别好坏。而在国外,消费者除了考虑品牌等因素,选购葡萄酒有明确的质量等级可供参考。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各品牌国产葡萄酒的质量分级方法可谓五花八门:有的企业称自己的葡萄树有20年及以上的树龄,并强调外国是以树龄为葡萄酒质量划分标准;有的品牌声称自己拥有多个优良产区,产区的等级就能代表葡萄酒的质量等级;有的则以窖藏方式作为评价质量好坏的标准。“这样混乱的标准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也让一些不良果农和企业不是考虑如何提高质量,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钻管理制度的空子,以降低葡萄和葡萄酒质量为代价来赚取更大的利润。”郭其昌表示,我国葡萄酒质量管理标准亟待升级。
郭其昌认为,葡萄酒新国标的制定将有利于生产企业的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不过,也有葡萄酒企业认为,新国标太宽泛,一些不良葡萄酒企业还是有空子可钻。此外,即使在标准中规定了相关的指标,但企业执行起来仍然有难度,如年份酒的标准虽然在新国标中有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如何检测年份酒却是目前无法攻关的难题。因此,葡萄酒行业要规范化良性发展,需要知名葡萄酒企业、葡萄酒协会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单靠新国标并不能解决葡萄酒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有关人士认为,我国葡萄酒行业制定新国标,与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迅速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我国葡萄酒市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为同期食品饮料行业中成长最快的子行业。
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我国葡萄酒年产量达36.7万吨,同比增幅达14.7%,完成销售收入7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6%,利润完成8.45亿元,同比增长12.07%;2005年上半年1至6月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近42亿元,市场销售量约达20.5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和17.14%。
葡萄酒行业的光明前景引得各方垂涎,不但国内一线白酒企业和国际葡萄酒巨头们觊觎着葡萄酒这块“蛋糕”,越来越多的非酿造型企业也开始进入这个行业。一些原来只是从事酒类经销的品牌运营商也开始找合作商开发葡萄酒新品。
陈泽义认为,葡萄酒作为产销量仅次于啤酒的世界第二大饮料酒,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世界人均葡萄酒年消费量为7升,而我国人年均消费量只有0.3升,不足世界水平的7%,中国的葡萄酒市场空间广阔,有待开发。国内外实力企业的进入还将对中国葡萄酒消费产生两大促进作用。国内实力企业的进入可加强宣传合力,加快市场培育,扩大消费群体。而国外酒商的进入则可推动国内葡萄酒品质的提高。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