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原定于今年6月1日起执行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在业内被称为“禁鲜令”)有可能再生变数,“禁鲜令”很可能会被解除。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向记者证实了这个消息:“上月中旬,国家一个权威机构已经给出了说法,某执法部门已经就此事进行研究讨论。”他表示,现在“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执法部门发出通知”。他从内部得到的消息是,《通则》可能会继续如期执行,但《指南》很可能会被解除。据他透露,上月召开的“西部乳业形势发展研讨会”上,四川、上海、广州等地的奶业协会再次向农业部提出了解除“禁鲜令”的呼吁。
“在6月1日‘禁鲜令’实施的最后期限前,应该会出台一个正式的通知来取消‘禁鲜令’。但即使通知不出台,我们还是会继续争取解禁的。”王丁棉说。
“禁鲜令”招来反对声
“禁鲜令”是去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通则》中做了一些纲领性的规定,而《指南》却规定,加工食品不得称“鲜”,而乳制品也在其列。因此,目前市面上以原奶为原料,采用巴氏杀菌法低温存放的“鲜奶”,都不得在名称中打上“鲜”字标签,这意味着城市型奶企多年经营的“新鲜牛奶”概念和市场优势完全消失,同时普通消费者在市场上选择牛奶时也无法辨别什么是“鲜奶”,什么是“还原奶”。
据了解,《指南》原定于200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由于招致广泛质疑和反对,被推迟至今年6月1日起执行。乳业界人士认为,从去年起,“禁鲜令”之所以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是因为“禁鲜令”打破了国内乳业现有的利益格局。目前市场上将奶粉还原成牛奶出售的现象比较严重,相关部门“禁鲜”却适得其反,其本意是欲将原奶和还原奶区分开,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巴氏鲜奶和常温奶仍然区分不开的局面。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出台“禁鲜令”的本意并没有实现,到目前为止,还原奶在市场上还是难觅踪影。由于还原奶的成本要比鲜奶低20%左右,少有企业愿意主动标示,这不但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损害了行业的生存规则。
市场格局将被细分
专家认为,如果“禁鲜令”被废,将对乳业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城市型乳业将受益最大,并有利于其“鲜奶战略”的推进。此外,还有利于对乳品市场进一步细分,今后鲜奶、常温奶、还原奶、含乳类饮料、酸奶等将会形成不同的价格梯度。
事实上,一个“鲜”字之所以引起奶业一片哗然,其原因不只是改变标签和包装设计那么简单,这还是一场关系到高温灭菌奶和巴氏消毒奶两大阵营的市场争夺战。
此前,高温奶凭借可长期保存和相对廉价的优势占据了国内乳业七成的市场份额,而巴氏奶依靠的却是以“鲜”字打市场。在王丁棉看来,一旦“禁鲜令”解除,会对整个乳品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巴氏奶的市场份额会增大,相反,对高温奶将是一个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