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老百姓似乎永远要为自己餐桌上的食品安全担心害怕。
近期,食用油又掀起一轮不大不小的“压榨门”风波。事情的由来是,近年来我国食用油行业突然出现了“压榨油比浸出油更健康”的观点。一时间,超市中、电视里、报纸上,“压榨油更健康”的报道接踵而至。
根据这种观点,压榨油是用机械方法生产,可以保证人体健康不受损害;浸出油则是加入化学溶剂生产出来的,具有安全隐患。许多商家也往往这样告诉消费者:“压榨油是绿色纯天然食品,最健康;而浸出油是用化学法提炼的,有化学溶剂残留,不安全。”
事实果真如此吗?普通消费者自然无从判断。此时,有专家出来正本清源:“压榨法和浸出法只是两种不同的油脂制取工艺,无论是浸出油还是压榨油,只要符合我国食用油脂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就都是安全的食用油。
食用油的生产工艺风波,不过是近年来不断掀起的各种食品安全标准纷争的一个小案例。不久前发生的方便面油炸和非油炸之争,啤酒甲醛风波,前段时间乳品行业的保鲜奶与常温奶之争,已经并不是商家所谓善意的忠告,而成为打击对手的手段。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正成为一些商家市场竞争的筹码。
有关食品安全标准争议频出的行业,无不是产能过剩,竞争激烈,营销过度的行当。正面交锋难以获得市场认同,就会用些胜之不武的旁门左道来打击对手。
如果我们看食用油行业就更具有它特殊的市场环境。目前,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而且,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拥有占40%以上的压榨能力。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外资接纳了大批流动资金无法周转的中小企业。至2006年4月底,仍在开工的97家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外资参股的企业有64家。
业界人士认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目标有三:一是向中国销售更多的大豆;二是消灭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三是让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转化利润的一个链条,通过中国市场来实现国际贸易环节上所赚取的利润。中国的大豆压榨企业不止一次被跨国公司整体"逼仓",滑入全面亏损的深渊。经过整体洗牌,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停产倒闭。而跨国粮商借机兼并,走完了淘汰大量竞争对手的关键步骤。
如果我们看到这样的严峻和险恶的市场背景,那么企业间利用食品安全问题相互攻歼的行动就更显得是自毁长城。
使用哪种产品,这本来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然而消费者的选择通常会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打破。这是一种非市场的力量。
我们看到那些获得了相对新闻宽容度的媒体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某些利益团体的代言,而一些官方和半官方研究机构的权威与专家们则分站不同阵营,看不到科学和中立的精神来维护市场的健康。
这些报道不但影响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声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为制造食品安全恐慌,欺骗和误导了消费者。而作为一些官方和半官方机构的所谓专家和官员,应该站在公平和科学的立场上来澄清误导,消除消费者的疑虑,而不是制造新的误导,成为竞争一方的代言人。
特别是政府各级官员应该代表政府的权威,是竞争双方的仲裁者,而不是竞争双方的参与者。总之,只有各方本着对公平竞争秩序的维护,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的立场上来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消费者的所谓食品安全才能有制度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