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国乳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更是把2005年称作“中国乳业的冬天”。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乳品企业在1500多家,其中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企业还不足1/3,这表明我国乳品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乳业市场已经到了产业整合的临界点。价格——这个在2005年频频触动中小乳品企业神经的字眼将再次成为左右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
成本增加
国务院《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的威力开始显现了。据了解,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的原奶收购价格都在上涨。对此奶农们自然是喜笑颜开,然而对于一直都是主攻液态奶的乳品企业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伊利、蒙牛、光明等乳业巨头虽然利用《通知》实施之前的时间加快了各自在全国拓展乳源基地的步伐,但是有资料显示,各乳业巨头为了获得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即便是已经拥有了相对固定的供应基地,还是不同程度的上调了原奶的收购价格。而对于大多数没有资源优势的中小企业来说,面对乳业巨头“跑马圈地”似的步步紧逼,原有的地域优势也被瓜分。
价格战仍在继续
2005年的硝烟还没有散尽,2006年的价格战就已经全面打响。凭借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势,蒙牛、伊利、光明等品牌依然是价格大战的主力军,占据着全国大大小小超市的货架。与以往促销的主角酸奶、袋装奶不同,现在超市里几乎所有乳制品都被贴上了促销、特价的标签。“买8赠2”的促销标示早已被“买3赠1”取代。为了获得有限的市场份额,那些没有实力把产品铺向全国、旨在争夺地方市场的中小企业只能被迫降价,成为价格战中最大的牺牲品。
中小企业在劫难逃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成本的增加和恶性竞争对大企业也有不小的影响,但是“财大气粗”的伊利和蒙牛仍然能够凭借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规模效益,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赚的没有以往多了”而已,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竞争不会持续太久,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最后的赢家。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许结局只有一个:出局。
虽然有专家认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差异化永远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因为在任何行业里那些充满个性的中小企业永远都会有自己的市场。但是对于技术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的乳品行业而言,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有中小企业拥有了某种差异化的产品,只要蒙牛、伊利等企业选择跟进,中小企业原本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因为品牌优势和价格掌控优势永远都是乳业竞争中最致命的武器。
来源:中国金融网